注册

温鸣剑

抗日名将
温鸣剑
温鸣剑[公元1907年-1991年]+像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物
温鸣剑(1907—1990),广东梅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陆军大学第九期、美国西点军校。曾任第二十二师机械化团营长、团长,第九战区独立第十五旅旅长,第18军67师副师长,第27集团军新编第20师师长,第80军副军长,盟军亚洲战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第三战区司令部参谋长,青年军第209师师长,徐州第九军官训练处中将主任,国防部第四厅中将厅长兼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校长,海南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步校教导师师长等职。抗战时,率部参加过远征军缅印作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会战等战役。 
1941年,中国政府派温鸣剑任中、英、美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中将副参谋长。1942年春,中国十万远征军出征缅印,初战失利后又误入野人山而损失官兵大半。1942年冬同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为培训中国远征军,指名要求温鸣剑出任中国远征军的副总参谋长。海南岛解放前夕,温鸣剑经澳门赴瑞士。1980年,叶剑英通过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文化专员参赞廖练迪,致函温鸣剑,评赞:“温鸣剑将军是解放海南岛的功臣之一。希望他在适当的时候回中国大陆参观考察,继续致力振兴中华,为促进祖国台海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作出贡献。”受叶剑英邀请,温鸣剑于1980年秋,第一次携夫人同行,回国探亲参观,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叶剑英曾在从化温泉接见他们夫妇二人。此后,温鸣剑经常回国探访,寻根祭祖,探亲访友。
抗日名将温鸣剑:从梅州走出的传奇将领
温鸣剑,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闪耀光芒的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生于 1907 年,卒于 1991 年,籍贯为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 。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历经了从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到抗日战场屡立战功,再到晚年心系祖国的不同阶段,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少年立志,投笔从戎
1907 年,温鸣剑出生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井塘以实堂 。自幼,他便展现出聪明好学的特质,对知识充满渴望,同时,还酷爱武术,身体素质与意志品质在年少时便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在井塘同化小学(原生才小学)完成启蒙教育后,他进入梅州中学继续学业。在梅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时,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革命思潮如汹涌浪潮,席卷全国。年轻的温鸣剑深受这股思潮的影响,心中那颗爱国的种子迅速发芽长大,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投笔从戎,放弃了安稳的校园生活,于 1925 年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 。黄埔军校,作为当时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为温鸣剑提供了系统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在这里,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不仅磨砺了坚强的意志,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任职于国民革命军某部担任指导员,并积极投身于第二次东征,在实战中初露锋芒,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然而,1927 年 “四・一二” 事变的爆发,使得革命阵营中的国共两党走向分裂,陷入内战。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温鸣剑深感痛心与失望,他的内心陷入了挣扎与思考。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后,他毅然抛弃了少校官衔,离开了国民革命军。在他看来,此时的军队已背离了革命的初衷,他渴望寻找一条更能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道路。于是,他选择重返校园,考入广州中山大学,试图通过学习知识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的素养。
再度从戎,海外深造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战争,侵占我国东北大好河山,并且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我国的晋察冀、内蒙等地。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让温鸣剑再也无法安心于校园的宁静生活。他再次做出了投笔从戎的决定,考入北平陆军大学第九期及兵学研究院进修 。他怀着 “志在竭尽所能,为国效力” 的坚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学习中。在陆军大学,他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努力和卓越的学习能力,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校任教 。但他并未满足于此,不久后,由于他出色的表现,荣获保送去美国陆军西点军校深造的机会 。西点军校,作为世界著名的军事学府,拥有先进的军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那里,温鸣剑接触到了世界前沿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员相互交流学习,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军事素养。在西点军校期间,他的同班同学魏德迈后来成为美国的五星上将,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回忆。
抗战烽火,崭露头角
1937 年,“七・七” 芦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帷幕。此时,正在美国深造的温鸣剑惊闻此变,心急如焚。他喟然而叹:“大丈夫当横刀立马,为国为民效命沙场。” 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投身到抗日战场中 。初回国时,他担任上校旅长。在龙衢战役中,他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寇,他冷静分析战场形势,巧妙地设下埋伏,诱使日寇深入幽谷。当日寇进入包围圈后,他果断下令出击,率领官兵们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杀得日寇尸横遍野,大败而逃。此役,温鸣剑初立战功,因其出色的表现,升任副师长 。随后,他又领军在长沙以北地区作战,作为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拱卫。在这片土地上,他再次带领部队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战场上杀敌遍野,成功保卫了武汉和长沙以北一带的江汉平原,凭借卓越战功升为少将师长,并兼任战区参谋长 。这些早期的战斗经历,让温鸣剑在抗日战场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将领。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中、英、美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中国政府派温鸣剑担任总部中将副参谋长,驻加尔各答 。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到协调中、英、美三国军事力量的工作中,为构建联合抗日的战略体系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尽管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艰巨的军事任务,但他凭借着出色的外交能力和军事素养,努力推动着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作战。
1942 年春,中国十万远征军出征缅印战场,旨在协助盟军抗击日军,保卫滇缅公路这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远征军初战失利,又误入野人山,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官兵大半伤亡 。1942 年冬,同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为了重新培训中国远征军,制定更为有效的作战方案,指名要求温鸣剑出任中国远征军的副参谋长 。临危受命的温鸣剑毫不犹豫地肩负起这一重任,再次奔赴印缅战场。到达战场后,他面临着重重困难。部队士气低落,人员损失惨重,装备也亟待补充。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着手重新组建十万青年军。他以云南昆明为训练中心,在昆明近郊的黑林铺、干海子、北较场设立营地,参照印度蓝伽的训练方法,精心设置了步、炮、工、通讯、辎重、参谋、后勤、军医等多个科目,并开设专科训练班,每期六周,对士兵们进行分批训练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组织工作,人员的补充、轮训以及换装,约半年时间,一支崭新的十万远征军逐渐建立起来。到 1943 年 10 月,已完成整训的有 17 个师。中国远征军司令官也改由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出任,同时配备了炮兵两个团,重迫击炮一个团,高射炮一个团,工兵一个团。各军、师重新整顿装备,全部换上了机械化的美式装备 。随后,他又组织各军、师、旅、团进行全面整合、磨练,使部队既有分散的单兵作战能力,又具备整体配合的协同作战能力。此外,还进行了近半年的政治爱国主义、军事知识和纪律的训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全军面貌焕然一新。加上中国军人吃苦耐劳、爱国爱民的团队精神,中国远征军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精锐之师。
1943 年,温鸣剑担任第三战区参谋长,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战区的军事战略规划和指挥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 年,他又被任命为青年军第二〇九师师长 。当时,国民政府发动 “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旨在动员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军旅,充实抗日力量。梅县有 1400 多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从军,连同在外的梅县籍青年共 1600 多人,这批青年被编入温鸣剑的二〇九师,并集中到福建上杭集训 。温鸣剑深知这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精心组织训练,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军事素养。在训练过程中,他提出了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没有国,哪有家!” 等响亮口号,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军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 。1944 年 4 月,远征军开始滇西大反攻,在温鸣剑等将领的指挥下,部队作战英勇,很快收复了腾冲、龙陵,打通了中印公路(后又命名为 “史迪威公路”) 。收复滇西全境后,1944 年秋,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将温鸣剑调回国内,继续担任青年军 209 师的中将师长,以进一步训练新军,为即将到来的大反攻做准备 。回到福建后,温鸣剑以上杭为中心,积极招募沦陷区的流亡青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从军。在他的努力下,209 师青年军迅速成军,并立即投入到严格的训练中。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崇高的爱国思想品德教育,这支部队成为了一支精锐之师,在中国抗日大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闽、浙战场上屡立战功 。
战后生涯,心系祖国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温鸣剑率领他的 209 师在闽、浙一带协助接收日军投降及遣散日俘、日侨回日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展现出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深得民众的赞誉和尊敬。全国人民渴望在战后能够实现和平民主建国,在军队整编复员的过程中,温鸣剑的官兵们纷纷响应号召,有的凯旋回乡农耕,有的回校继续读书,各谋出路。此时,温鸣剑调入国防部四厅任厅长,后又担任汤山步兵学校校长 。在这些岗位上,他依然兢兢业业,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内战爆发。温鸣剑不愿看到同胞之间互相残杀,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内战持反对态度 。1948 年,他调任国民党陆军步兵学校校长兼国防部第四厅厅长,后随步校南下海南,任海南警备副司令兼步校教导师师长 。海南岛解放前夕,他奉派出国考察,经澳门赴瑞士 。在瑞士期间,他曾受聘于英国牛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任中国史教授 ,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10 月,中国人民组成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当时,美国军方拟派温鸣剑赴朝鲜战场任军事顾问,但他坚决拒绝,他不愿参与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争,毅然选择在瑞士定居 。在瑞士,他始终心系祖国,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发展变化。中瑞建交后,他每年均应邀出席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招待会 。1983 年、1985 年、1987 年,他先后 3 次应邀回国观光,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曾在天安门台上观礼和参观军事演习等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理事,积极参与同学会的活动,为促进黄埔军校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为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落叶归根,魂系故土
1980 年秋,受叶剑英的邀请,温鸣剑第一次携夫人同行,回国探亲参观 。这次回国,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发展变化,心中感慨万千。叶剑英在从化温泉接见了他们夫妇二人,老友相见,畅叙往昔,共话未来。此后,温鸣剑经常回国探访,寻根祭祖,探亲访友 。他对家乡的感情深厚而真挚,每次回到家乡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都要去看看故居,与乡亲们亲切交谈。1984 年,他还专程回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并被选为同学会理事,直到逝世前,只要理事会开会,他必亲自出席 。1984 年秋,他携夫人叶耕英和子女一起回乡祭祖,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1991 年 11 月 27 日,温鸣剑因脑溢血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寓所病逝,终年 84 岁 。虽然他客居他乡,但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家乡,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敬仰。他的故事,成为了家乡人民口中传颂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如今,他在丙村镇红光村的故居,已成为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场所,那座黄色外墙的旧民居,静静地诉说着他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见证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奉献 。
上一篇:李世济下一篇:丘峰
海南省委原书记
遗传学家,教育家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著名的数学家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开国中将
开国少将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
前印度总理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原天津市委书记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军统第一杀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原甘肃省委书记
菲律宾1955年前总统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
忠诚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奠基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国民党陆军上将
清藏书家、学者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抗日名将
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
中国明朝官员
原广东省政府主席
著名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原广东省政府保安司令
开国大校
温氏集团创始人
抗日名将
广东省汕头市委书记
深耕多领域的社会活动家与学者
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