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佛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佛松

王佛松[公元1933年-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物
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2022年12月31日),广东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梅州市首批发展战略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了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1970年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双金属络合物”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弄清了异戊胶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加工性能的关系,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双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质。 
王佛松长期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参与和领导顺丁和异戊橡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明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剂,并初步阐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结构以及催化机理。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结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 
2022年12月31日14时59分,王佛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佛松: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璀璨之星
王佛松,一位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于 1933 年 5 月 23 日出生,2022 年 12 月 31 日逝世,籍贯广东兴宁。在其近九十年的人生旅程中,从寒门学子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的高分子化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寒门苦读,开启求知征程
1933 年 5 月 23 日,王佛松出生在广东兴宁宁中星民村天锡围塘背王屋的一户普通农家 。父母年近半百才迎来这个珍贵的儿子,满心期许他能平安顺遂,特意请来村里学究,为其取名 “佛松”,寓意请佛护佑、如松长青 。尽管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却深知知识的力量,秉持着 “知识改变命运” 的朴素信念,拼尽全力供他读书 。
4 岁时,王佛松便踏入私塾,开启了他的学习之路,随后相继在天锡小学、晋明小学求学,之后进入兴宁一中 。家庭的贫困如影随形,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他多次面临辍学危机 。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学费问题让他愁眉不展,无奈之下向陈克东老师求助,最终学校免去了他的学费 。为解决口粮难题,周末他跑去村小学兼任音乐老师,每月赚取一斗米(32 市斤)的报酬,勉强维持生计,就这样艰难地坚持完成了高中学业 。
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去广州参加高考的梦想,王佛松打算做生意凑学费 。征得父亲同意,17 岁的他背负着父亲借贷买来的数千支毛笔和几百条裤腰带,历经艰辛,半徒步半坐船,前往数百里外的惠州 。在惠州,他白天上街摆摊,还帮人做家务,夜晚便在鸡舍旁的木板上栖身 。1951 年,靠着自己赚得的微薄收入以及亲友的资助,王佛松终于踏上前往广州的路 。他报考了多所招生院校,幸运地被南方大学、武汉大学同时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武汉大学化学系,自此,带着感恩之心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踏上了学以报国的新征程 。
负笈深造,奠定科研根基
进入武汉大学后,王佛松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大学四年,他凭借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不仅深得老师赞赏,还在入学半年后入团,并担任班干部 。毕业前一年,更是迎来人生两大喜事:结识了相伴一生的妻子廖玉珍;经过层层选拔与严格考试,成功入选国家公派的留苏研究生 。
1956 年,王佛松被选派至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深造 。在苏联的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跟随导师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潜心钻研 。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王佛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他深刻领悟到科研的真谛 。1960 年,王佛松成功获得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毅然回到祖国 。
科研攻关,铸就卓越成就
回国后,王佛松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辉煌科研生涯 。从 1960 年底开始,作为 “顺丁橡胶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在国内率先开展 “丁二烯顺 - 1,4 定向聚合催化剂” 研究 。通过大量的合成试验和深入的聚合机理研究,他精准找出钴体系顺丁橡胶中凝胶产生的原因 —— 阳离子型交联反应,并创新性地提出添加给电子试剂抑制凝胶的方法 。与团队成员共同研究确认,分子量分布窄是当时顺丁橡胶加工性差的关键因素,进而决定采用钴镍混合催化剂调节分子量分布宽度,形成了具有独特性、国外未见报道的催化体系,使得 “顺丁 - 4” 橡胶性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之后,他又积极参与并领导 “顺丁 - 5”(镍体系)的小试会战,还带队在石油六厂进行推广扩试 。
1966 年,王佛松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并领导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研究,成功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 。该体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试,他还找出了连续聚合中挂胶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1970 年,他与同事共同发现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的稀土催化剂,深入研究证明了催化活性与稀土元素种类、价态以及烷基铝、烷基卤化铝性质的关联 。提出催化活性中心的 “双金属络合物” 结构及其形成机理,明确异戊胶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加工性能的关系,首次指出稀土催化双烯聚合具有 “活性聚合” 性质 。这些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继钛胶和锂胶之后的新胶种 —— 稀土异戊胶 。
20 世纪 80 年代初,王佛松与钱人元教授携手,在国内率先开展导电高分子研究 。他们采用稀土催化剂进行乙炔聚合,制得的聚乙炔膜在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上均与日本白川方法所得不同,且在相同温度下制备时顺式含量更高,首次观察到单晶微区 。深入研究聚乙炔顺反异构化动力学,提出 “曲柄旋转” 热异构化机理,通过 “催化剂高温陈化、低温聚合” 方法,合成的自支撑膜电导率达 105S/cm 量级 。在聚 - 研究中,首次开展取代 - 聚合工作,成功突破可溶性聚 - 及其膜的制备技术,首次发表聚 - 的溶液核磁共振谱和无散射干扰的红外光谱,证明 1,4 偶联的链结构和碱式样品中的苯 / 醌比例,提出掺杂态聚 - 链结构的 “四环 BQ 变体” 模型 。
90 年代初,王佛松又与漆宗能教授合作,开展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成功运用插层聚合方法合成聚酰胺、聚酯、聚苯乙烯及高抗冲聚苯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 。这些插层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备高耐热性、高模量、高强度和良好的阻隔性,综合性能远超传统复合材料 。其中尼龙 - 6 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与尼龙 - 66 相当,极大地拓展了尼龙 - 6 的应用范围 。凭借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1984 年他被国务院评为首批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众多奖项 。
担当重任,推动科研发展
1985 至 1988 年,王佛松担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在这一岗位上,他充分发挥领导才能,积极推动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得长春应化所在高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1988 至 1994 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科研战略制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人才培养以及机关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王佛松还担任着众多重要的学术职务,如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和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主席、《应用化学》杂志主编等 。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科研合作,推动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他还是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 。
情系母校,传承学术精神
兴宁一中是王佛松求学生涯中的重要一站,初中、高中六年都在此度过 。在这里,他与汪懋华成为同班同桌,两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后来都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王佛松成为高分子化学家,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懋华成为农业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家,199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桌两院士” 的佳话在兴宁一中广为流传 。
王佛松对母校兴宁一中怀有深厚感情,始终关心着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多次校庆,他或是亲自回乡参加,或是通过录制视频送上祝福,或是挥毫题词 。1996 年兴宁一中 90 周年校庆,他题词 “培养人才之摇篮,教育青年之基地”;2006 年百年庆典,他亲临现场,谆谆教导在校学生 “继往开来继承发扬优良校风学风,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材”,并题词 “继往开来”,还为兴宁一中续志《桃李芬芳》题词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2011 年为校志续志《一中腾飞》题词 “历百载风雨,喜桃李芬芳”;2015 年回母校省亲时,捐赠 15 万元作为奖教奖学基金;2021 年为母校 115 周年华诞题词 “春风化雨,培育英才” 。他的这些举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兴宁一中学子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
2022 年 12 月 31 日 14 时 59 分,王佛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 89 岁 。他的离去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科研成果、学术精神以及高尚品德,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发展道路 。他用一生诠释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成为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后学晚辈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
上一篇:魏中天下一篇:任钧
中国第二大姓氏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开国上将
文化领域的开拓者
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落马官员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陕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委原书记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原安徽省政协主席
海南省委原书记
台湾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经济学家
甘肃省委原书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首任乌克兰总统
肃宁县人物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指挥部政委
香港影视界泰斗、资深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