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清代武状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康家庭。从小喜欢习武,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勤于练习,武艺出众。
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县学武生参加乡试,中恩科举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赴京参加恩科会试。会试时,他的刀、枪、棍、棒和双手开弓,娴熟自如。技艺精湛超群,博得众口称赞,获第一名(会元)。随后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李威光以超人的力气和灵巧独特的武艺施展其技,使得全场喝彩,龙颜大悦,即钦点为武科状元,并授予御前侍卫。
乾隆四十二年(1777),调任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因较熟悉沿海情形,后改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再升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并带领福建漳、泉一批青壮年配合前往“征剿”。事态平息后,以军功加一级,升为台湾安平协水师副将,掌管水军,守卫台湾岛屿。后调为闽安协副将,署理海坛、南澳总兵,乾隆皇帝封他为“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后因病辞职回乡,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终年60岁。
他生前用过的全长250厘米、重64公斤的铁柄关刀一把,及清朝廷授予《武状元第》的镀金木质匾一块,保存至今。
李威光经略海疆十多年,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统一,对闽粤两省及东南沿海地区之安全贡献颇大。
李威光:清代武状元的传奇人生
李威光,一位在清代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以其非凡的武艺、坚毅的性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生于公元 1735 年,卒于 1793 年,籍贯为广东梅州市五华县。从五华的山水间走出,成长为武状元,进而在军事领域有所建树,李威光的生平事迹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史诗。
五华少年,习武萌芽
1735 年,李威光出生在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五华,这片土地自古便有尚武之风,乡间时常能看到村民们习武强身、切磋技艺。李威光自幼便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身形魁梧,身体素质极佳,小小的年纪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力量和敏捷。
孩童时期,李威光常常跟随村里的长辈们学习一些简单的拳脚功夫,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学得有模有样。他对武术的热爱近乎痴迷,每天天未亮便起床练习,即使烈日炎炎或寒风凛冽,也从未间断。家中虽不富裕,无法为他提供专业的武术指导,但他凭借着对武术的执着和与生俱来的天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武术技巧,在当地的孩童中已小有名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威光对武术的渴望愈发强烈,不满足于现有的学习状况 。听闻附近有一位武艺高强的武师,他便毫不犹豫地前往拜师学艺。武师见他心诚且颇具天赋,便收他为徒。在武师的教导下,李威光系统地学习了刀、枪、剑、棍等各类兵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拳法、腿法等武术套路。他悟性极高,又勤奋刻苦,很快便将师傅所教的技艺融会贯通,武艺得到了质的提升。
科举之路,崭露头角
在清代,武举是习武之人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李威光深知这一点,凭借着扎实的武术功底,他决定踏上武举之路。首先面临的是县试,这是武举考试的第一关。李威光在县试中表现出色,顺利通过了骑射、步射、技勇等各项考核,获得了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李威光凭借着平日里的刻苦训练和过硬的本领,再次脱颖而出 。在府试的技勇考核中,他力举数百斤的石锁,面不改色,动作行云流水,引得在场观众阵阵喝彩,其武艺得到了考官们的高度认可。府试通过后,李威光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乡试的准备中。
为了在乡试中取得好成绩,李威光更加勤奋地训练 。他不仅强化自身的武艺,还注重对兵法谋略的学习,深知作为一名将领,仅有武力是远远不够的。乡试时,他在各项考核中均发挥稳定,尤其是在策论环节,他对军事战略的独特见解和清晰阐述,让考官们眼前一亮。最终,李威光成功考取武举人,成为了当地的骄傲,也为他进一步冲击更高的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中状元,荣耀加身
取得武举人功名后,李威光的目标直指京城的会试和殿试 。他背上行囊,告别家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求学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但心中对未来的憧憬让他忘却了旅途的艰辛。到达京城后,他进入了当时培养武举人才的最高学府 —— 武学馆。在武学馆中,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武举学子相互切磋技艺,交流学习心得,武艺和见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李威光迎来了会试 。会试的竞争异常激烈,汇聚了全国顶尖的武举人才。然而,李威光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沉稳的心态,在会试中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入围殿试。殿试是武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关,由皇帝亲自监考。在殿试现场,李威光精神抖擞,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他的骑射精准无误,箭无虚发;步射动作矫健,一气呵成;在技勇展示环节,他舞动大刀,虎虎生风,重达上百斤的大刀在他手中宛如玩具一般灵活自如,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皇帝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最终钦点李威光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壬辰科武状元 。
高中武状元的消息传回五华,整个县城都沸腾了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李威光感到无比骄傲,纷纷奔走相告。李威光衣锦还乡,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家乡的年轻人投身武术,追求自己的梦想。
仕途生涯,保家卫国
高中状元后,李威光被授予头等侍卫,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 。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凭借着出色的武艺和忠诚的品质,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赞誉。几年后,李威光被外放任职,先后担任广西提标左营游击、浙江黄岩镇标中军游击、福建烽火门参将、闽安协副将等职务 。
在地方任职期间,李威光积极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他深知军队纪律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士兵遵守军纪,不得扰民。在他的管理下,所部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成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当时,东南沿海地区时常受到海盗的侵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李威光到任后,积极组织兵力,对海盗展开了严厉打击。他深入研究海盗的活动规律,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一次围剿海盗的行动中,他亲自率领船队追击海盗。在激烈的海战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海盗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最终成功击败了海盗,缴获了大量的船只和物资,保障了沿海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除了打击海盗,李威光还十分注重沿海地区的海防建设 。他组织士兵修筑防御工事,加强港口的巡逻和警戒,防止外敌入侵。他还积极与当地的渔民和商人沟通合作,建立了有效的情报网络,及时掌握海上的动态,为保卫国家的海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生活,回归故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威光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在为国家和人民辛勤操劳了多年后,他选择了告老还乡。回到五华后,他依然心系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出资修建桥梁、道路,方便村民的出行;还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鼓励年轻人读书习武,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1793 年,李威光在家乡病逝,享年 58 岁 。他的一生,从五华的乡间少年成长为武状元,再到保家卫国的将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如今,在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依然保存着李威光的故居和相关遗迹,见证着他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清代武状元的传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