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任钧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任钧
任钧[公元1909年-2003年]+像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物
任钧(1909.12.26~2003.03.23),原名卢奇新,后改为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叶荫等。1909年12月26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梅县隆文镇文普村。 1926年开始诗歌创作,1928年后历任太阳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诗歌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员,大夏大学、四川省立戏剧学校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有诗集《冷热集》《战歌》《任钧诗选》《为胜利而歌》,诗论集《新诗话》,译著长篇小说《乡下姑娘》《爱的奴隶》,专著《俄国文学思潮》《艺术方法论》《托尔斯泰最后日记》等。
曾任“左联”组织部部长。在建国之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三届理事会成员、《九三上海社讯》编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任钧:笔端烽火铸诗魂
任钧,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炽热的爱国情怀、犀利的笔触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文学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光芒。他生于 1909 年,卒于 2003 年,籍贯为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在其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从岭南大地走向全国,用诗歌记录时代风云,参与革命斗争,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民族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岭南萌芽:书香浸润的少年时光
1909 年,任钧出生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他便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他最早的知识宝库。父亲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不仅教授他传统的诗词歌赋,还培养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任钧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小小年纪便能吟诗作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远超同龄人。
在梅县区的小学和中学求学期间,任钧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当时,五四运动的余波正席卷全国,各种进步思潮如潮水般涌来。年轻的任钧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阅读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让他眼界大开,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开始茁壮成长,逐渐萌生出用文字改变社会的理想。
沪上深耕:文学梦想的启航
中学毕业后,怀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任钧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求学。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汇聚了众多的文学巨匠和进步青年。任钧考入了上海艺术大学,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等课程,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文学社团和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穆木天、蒲风等。他们一起探讨文学创作,交流思想,共同追求文学的真谛。
在上海艺术大学学习期间,任钧开始尝试诗歌创作。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很快在校园内引起了关注。他的作品陆续在校刊和一些文学刊物上发表,这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
1928 年,任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 —— 太阳社。在太阳社中,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进一步洗礼,明确了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方向。他积极参与太阳社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宣传革命思想、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对革命斗争的热情歌颂。他的作品如《战歌》《我们的歌》等,以激昂的节奏、豪迈的语言,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海外磨砺:拓宽文学视野
1930 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拓宽文学视野,任钧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他进入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学习。在异国他乡,他依然心系祖国的命运,时刻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形势和文学动态。他利用在日本的学习机会,广泛阅读了日本和西方的文学作品,汲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精华,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日本期间,任钧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留学生文学活动,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创办了文学刊物《诗歌》。这份刊物成为了海外留学生抒发爱国情怀、交流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任钧在《诗歌》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在海外的生活感悟,更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他的诗歌《故乡》《致祖国》等,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了广大留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1932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一・二八” 事变,侵略上海。任钧得知这一消息后,义愤填膺,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的学业,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回到上海后,立即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众多进步作家一起,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抗战烽火:诗歌为剑的岁月
回国后的任钧,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文学创作中。他的诗歌作品紧密结合抗战现实,以犀利的笔触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歌颂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他深入抗战前线,采访抗日将士和普通百姓,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强。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诗歌更加真实、生动、感人。
在这一时期,任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诗集《战歌》《为胜利而歌》等。《战歌》以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的语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诗中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句诗后来被广泛传唱,成为了激励全国人民抗日的经典口号。《为胜利而歌》则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战斗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表达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除了创作诗歌,任钧还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深入工厂、学校、农村,为广大群众朗诵自己的诗歌,宣传抗日道理,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歌朗诵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常常能够打动听众的心灵,使他们深受鼓舞,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新中国的曙光:文学事业的新征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任钧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他满怀喜悦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学建设中。他先后担任了上海市文化局文艺处副处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动上海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他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作家,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创作方面,任钧的作品风格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的诗歌从抗战时期的激昂悲愤转向对新中国建设的热情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他深入工厂、农村、矿山,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新时代风貌的诗歌作品,如《新上海颂》《建设者之歌》等。这些作品以欢快的节奏、清新的语言,展现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正能量。
晚年余晖:文学精神的传承
进入晚年,任钧依然笔耕不辍,继续为文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依然敏捷,对文学的热爱丝毫未减。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创作经历,整理出版了多部诗集和文集,如《任钧诗选》《诗路历程》等,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文学创作的总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珍贵史料。
同时,任钧还积极参与文学交流活动,与年轻一代的作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他关心文学事业的未来发展,经常为文学刊物撰写评论文章,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榜样。
2003 年,任钧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享年 94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众多优秀诗歌作品和宝贵的文学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的梦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他的家乡人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故事也在家乡广为传颂,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王佛松下一篇:吴六奇
原重庆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作家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革命烈士
民族英雄,抗倭名臣
中国作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原中共上海市市长
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开国上将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大钊之子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原甘肃省委书记
浙江省委原书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勤勉实干的开拓者
忠诚共产主义战士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开国少将
罗湖区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国民党陆军上将
清藏书家、学者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抗日名将
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
中国明朝官员
原广东省政府主席
著名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原广东省政府保安司令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