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开仁[公元1908年-1991年]+像 湖北省潜江人物 祁开仁(1908年—1991年03月11日),湖北潜江人。一九三五年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广西南宁军医院医生,并在广西医学院和南宁军医学校任教。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后投奔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处长,西南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第七军医大学校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顾问。1955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街。1988年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1991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祁开仁,字仲达,1908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潜江(今王场镇许台村三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祁开仁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秀才,父亲祁运春是清末的拔贡生,民国初入武昌辅通中学读书,毕业后以教书育人为业,还曾被选为湖北省议员。 1920年,十二岁的祁开仁离开潜江,随父亲到武汉入武昌第一中学读书,四年后又进入湖北省高级中学。高中毕业时,父亲希望他报考北京或上海的大学学工,但他看到当时中国很多人因缺医少药而早逝,便决意学医治病救人。1926年夏,祁开仁报考湖北省立医科大学被录取,入学不久,北伐军打进武汉,学校教学秩序被打乱,他回家等待通知。同年10月,“国立武汉中山大学”成立,医科大学并入其中,次年春他接到通知入学,但不久后学校停办。祁开仁与同学们一起到李宗仁处请愿,后经协调,医科大学的学生全部转入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1935年他毕业即分配到国民党广西南宁军医院任内科医生,同时兼任广西医学院和南宁军医学校老师,从医第二年就成为了少校医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祁开仁改作外科医生随广西军医院组织的战地手术团开赴抗战前线,先后在武汉等地救治抗战将士。手术团在武汉扩编为第五战区野战医院,后又改成军政部第八重伤医院,祁开仁升任上校医务主任。武汉失守后,医院先后撤到湖南、广西阳朔,在阳朔时医院很少有伤员可治,祁开仁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内外政策感到失望,决心寻找新的救国之路。 1939年夏,祁开仁秘密前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李克农主任,提出要去延安救治伤员的要求。几天后,他放弃在国民党军队的优厚待遇,秘密携怀孕的妻子陈智贞,带着两名医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重庆红岩村,见到了董必武,董必武对他弃暗投明的义举给予高度赞扬,随后引荐给叶剑英,叶剑英安排他们搭乘宋庆龄捐赠给八路军的新式大救护车前往延安。 1939年9月,祁开仁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在八路军总医院任外科医生。他白天为伤员看病、做手术,晚上当老师,给医生传授医疗技能,其讲义都是自编、自刻蜡版和油印。由于他精湛的医术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不久便升任外科副主任,后又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副院长、第一分院院长,还兼任延安卫校和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的教员。“百团大战”后,他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救治重伤员,1940年11月,被卫生部任命为战地手术团团长,率团开赴晋西北八路军一二〇师执行前线救治任务。途经三五九旅驻地时,他不顾鞍马劳顿,立即诊治伤病员,令王震旅长深受感动,亲自接待并馈赠他崭新皮上衣一件。1941年,祁开仁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祁开仁率医疗队伍随西北地区野战军转战陕甘晋,参加过汾孝等多个战役,先后任晋绥军区手术医院院长、军区卫生学校校长、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卫生部驻晋南办事处主任、成都市军管会卫生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祁开仁任西南军区后勤保障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54年至1969年,任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重庆)首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1958年第七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成立烧伤救治小组,增设烧伤科,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烧伤救治小组,1962年第七军医大学在全军首次接活断肢,该校也成为全军的烧伤和肝胆外科治疗中心。 “文革”期间,祁开仁遭受冲击和批斗,被污蔑为“混进革命队伍的反动派”等,医学研究被迫停止。在周恩来等人的干预下,1969年祁开仁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负责疟疾和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深入海南、云南、西藏等疟疾流行区,调查收集治疗疟疾的秘方,基本攻克了疟疾,同时在全国成立了几十个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小组,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78年祁开仁离休,退居二线后,仍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顾问,关心中军事医学事业。1961年祁开仁晋升少将,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勋章等多种荣誉,是我军中少有的将军级医学专家和专业行政工作者。1991年3月11日,祁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祁开仁一生育有祁凌、祁北平、祁晋平、祁安云、祁渝平、祁蜀云等七子女,他们大多继承父业,工作在医疗战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