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广明

潜江治水好干部

王广明[公元1936年-2015年] 湖北省潜江人物
王广明(1936年-2015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是当地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基层干部,一生投身于潜江及江汉平原的水利建设事业,尤其在防洪排涝、灌溉体系完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群众亲切称为“水乡守护神”。

### 一、早年岁月与信念萌芽
1936年夏,王广明出生于潜江县浩口镇(今属潜江市)一个铁匠家庭。当时的潜江地处汉江下游,河网密布却水利失修,“十年九涝”是当地常态。1945年,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了家乡大片农田,年仅9岁的王广明亲眼目睹村民在齐腰深的水中抢救粮食,父亲为保护铁匠铺被洪水冲走的场景,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修好大堤,让乡亲们不再受洪水欺负”的念头,从此在他心中扎下根。

新中国成立后,王广明迎来了求学机会。他深知“要治水先学技术”,刻苦攻读,1954年考入荆州地区水利学校(今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主修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水文地质、堤坝设计、灌溉系统规划等知识,尤其对江汉平原的水情地貌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的《潜江地区洪涝成因分析》获校级优秀论文。1957年毕业后,他放弃了去省级水利部门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潜江,被分配到县水利局工程股,成为一名基层水利技术员。

### 二、初露锋芒:筑牢水乡防洪线
20世纪50至60年代,潜江的防洪体系极其薄弱,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多处为土筑圩垸,汛期险情频发。王广明到任后,立即投身于堤防加固工程。

1958年,潜江启动汉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王广明主动请缨负责最险要的“黑流渡”段施工。该段堤身单薄,基础多为沙质土壤,易发生管涌。他带着测量工具在堤上日夜巡查,提出“放缓堤坡、外砌块石、内填黏土”的方案,亲自指导民工夯筑堤身。经过一个汛期的考验,“黑流渡”段安然无恙,这一技术方案后来在江汉平原堤防加固中广泛应用。

1964年,潜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东荆河水位超历史纪录,多处堤坝出现管涌和溃堤险情。王广明时任防汛指挥部技术组组长,连续72小时坚守一线,提出“导渗减压、捆扎钢筋笼固堤”的应急措施。在抢险最危急的时刻,他带头跳入齐胸深的洪水中,组织民工垒筑子堤,最终保住了下游10万亩农田和3万群众的安全。灾后,他总结经验,撰写《东荆河防汛抢险技术要点》,成为此后潜江防汛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三、深耕水利:构建灌溉网络
解决了“防洪”难题后,王广明将目光转向“灌溉”。潜江虽水源丰富,但因地势低洼、沟渠淤塞,常出现“水多不能用”的困境,干旱年份更是“守着江河无水灌”。

1970年,潜江启动“引汉灌溉工程”,王广明任工程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徒步勘测全县水系,行程超2000公里,绘制出详细的《潜江县灌溉水系规划图》。工程关键的“兴隆渡槽”建设中,他创新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现场拼装”技术,比传统浇筑方式缩短工期6个月,且节约水泥30%。1975年工程竣工后,潜江形成了以汉江为水源、以东荆河为骨干、支流沟渠纵横的灌溉网络,灌溉面积从原来的30万亩扩展到80万亩,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1980年后,王广明任潜江县水利局局长,主导了“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他提出“沟渠硬化、闸站配套、排灌分家”的标准,在熊口镇试点建设“万亩示范片”,将过去的土渠改为混凝土硬化渠,修建节制闸和排灌站23座,使该区域水稻亩产从40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这一模式在全县推广后,潜江成为湖北省首个“农田水利标准化达标县”,1985年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

### 四、心系民生:破解水乡治理难题
王广明始终坚持“水利工程要为群众办实事”。潜江张金镇过去因地势低洼,每年雨季积水难排,群众戏称“张金水汪汪,十年九抛荒”。1988年,他亲自挂帅张金排涝工程,提出“挖深沟、建强站、联外河”的方案,组织开挖长15公里的排水干沟,建设3座大型排涝站,将内涝积水直接排入东荆河。工程建成后,张金镇5万亩低洼田变成高产田,当地群众为他立了一块“利民碑”,刻有“广明治水,泽被张金”。

针对潜江湖泊众多、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失衡的问题,1990年,王广明提出“退田还湖、调蓄洪水”的理念,顶住“减少耕地”的压力,推动将2万亩围湖造田区域恢复为湖泊湿地,增加蓄洪能力1.2亿立方米。这一举措虽在当时引发争议,但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潜江受灾面积减少60%,后来被纳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成功案例。

### 五、传承与坚守:退休不褪色
1996年,王广明退休后,仍心系水利事业。他担任潜江市水利学会名誉会长,整理毕生工作笔记,编写《潜江水利志》(1949-2000),详细记录了潜江水利建设的历程和技术经验。他还义务为年轻技术员授课,带他们实地考察堤坝、闸站,将自己的技术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

2008年,潜江启动汉江堤防加固升级工程,72岁的王广明主动要求参与技术顾问组,冒雨巡查堤段,指出3处隐蔽性险情隐患,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施工人员说:“王老的眼睛比仪器还准,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

晚年的王广明患有严重的关节炎,那是早年在洪水中抢险和长期野外作业留下的病根,但他仍坚持每周去水利局看看,了解工程进展。他常对年轻人说:“水利人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对得起靠水吃饭的百姓,修堤如修心,半点马虎不得。”

### 六、身后铭记:水乡永念
2015年10月,王广明因病逝世,享年79岁。他的追悼会上,许多曾受他帮助的农民自发前来送行,举着“难忘王局长治水恩”的挽联。潜江市为纪念他的贡献,在兴隆水利枢纽旁设立了“王广明水利事迹陈列室”,展示他用过的测量仪、绘制的图纸和工作日记。

王广明的一生,是潜江水利发展的缩影。从土堤抢险到标准化灌溉,从被动防汛到生态治水,他用60年的坚守,让“水患”变成“水利”,让江汉平原的水乡大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愿景。他的技术成果或许会被新的方法替代,但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求真务实”的精神,如同他参与修建的堤坝,永远矗立在潜江人民心中,成为水乡大地上不朽的丰碑。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18 14:48
上一篇:金成喜下一篇:罗新华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湖南省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肃宁县人物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学和逻辑学统计学专家
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
河南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原北京市委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陕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定海区人物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务院原副总理
开国少将
江津地委党校主任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