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喜[公元1935年-2003年] 湖北省潜江人物 金成喜(1935年-2003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一生致力于潜江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尤其在水稻种植技术改良和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贡献卓著。 ### 早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1935年,金成喜出生于潜江县(今潜江市)龙湾镇一个贫苦农家。时值战乱年代,家乡常遭水患与兵灾,农田荒芜、粮食短缺的景象在他童年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也让他从小便萌生了“让土地多产粮”的朴素愿望。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咬牙供他读完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育逐步恢复,金成喜凭借刻苦努力考入潜江中学,成为村里第一个中学生。 中学期间,他对生物课和农业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农技站的技术员请教。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农业学校(今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主修作物栽培专业。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遗传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等理论,尤其专注于水稻育种与高产技术研究,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田间实践,积累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57年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潜江,被分配到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工作,从此与家乡的农田结下不解之缘。 ### 扎根基层,推广农业新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潜江农业生产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水稻品种老化,亩产长期徘徊在200公斤左右;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汉江、东荆河沿岸常因洪涝导致颗粒无收。金成喜到任后,首要任务便是解决这两大问题。 - **水稻品种改良**:他走遍潜江各乡村,收集当地传统水稻品种,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杂交试验。1962年,他引进“农垦58”矮秆水稻品种,在龙湾镇进行小面积试种。为掌握第一手数据,他连续数月吃住在田间窝棚,记录株高、分蘖数、抗病性等指标。当年试种亩产达3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75%。随后,他组织技术员分片培训农民,手把手教播种、插秧、施肥技术,仅用两年时间便使“农垦58”在潜江推广面积达80%,带动全县水稻平均亩产突破300公斤。 - **农田水利建设**:1964年,潜江遭遇特大洪涝,多个乡镇农田被淹。金成喜主动加入防汛抢险队伍,在一线观察水情、绘制地形图,提出“疏堵结合、分片排水”的方案,帮助灾区快速恢复生产。灾后,他向县政府提交《潜江县农田水利规划建议》,主张修建小型水库、加固河堤、开挖灌溉渠。在他的推动下,潜江先后建成兴隆、借粮湖等小型水库,疏通东荆河支流灌溉渠200余公里,有效提升了农田抗灾能力。 ### 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实践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但缺乏科学技术指导。金成喜敏锐意识到,分散经营更需要集中化的技术服务,于是牵头成立“潜江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组织技术员包村包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指导。 - **杂交水稻推广**:1980年,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推广,金成喜率先引进“南优2号”在潜江试种。他克服农民对“新种子”的疑虑,亲自承包10亩试验田,亩产达500公斤,远超常规品种。通过“现身说法”,杂交水稻在潜江迅速普及,到1985年,全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达90%,亩产稳定在450公斤以上,潜江一跃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生态农业探索**:20世纪90年代,他关注到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开始试验“稻鸭共生”“秸秆还田”等生态模式。在浩口镇试点中,他指导农民利用鸭子除虫、粪便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30%,水稻品质显著提升。这一模式后来在江汉平原广泛推广,成为绿色农业的典范。 ### 育人与奉献 金成喜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工作初期便注重培养本地农技人才。他在县农业局设立“农技夜校”,自编《水稻高产栽培手册》《潜江农田管理技术》等教材,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村干部1.2万余人。许多经他指导的农民后来成为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家,如潜江“水稻大王”刘昌华便常说:“没有金老手把手教技术,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他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绝上级调往城市工作的机会,始终坚守在潜江基层。1983年,他因长期劳累患上严重关节炎,却仍拄着拐杖下乡指导生产;1990年退休后,他主动担任潜江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继续为年轻技术员答疑解惑,帮助乡镇规划特色农业项目。2000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农技资料、试验数据整理成册,无偿捐赠给潜江市农业局,为当地农业科研留下宝贵财富。 ### 晚年与传承 2003年,金成喜因病逝世,享年68岁。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数十年的坚守,让潜江的农田从“低产薄收”变为“丰产稳收”,让无数农民告别了饥饿。当地群众为纪念他,在龙湾镇修建了“成喜农技纪念亭”,亭内刻有他的生平事迹,成为激励后人投身农业的精神地标。 金成喜的事迹体现了老一辈农业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他始终扎根基层,以科学技术为笔,以田野阡陌为纸,书写了一部属于潜江农民的“丰收史”。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潜江的农业发展,更成为江汉平原乃至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三农”事业的价值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