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金成喜[公元1935年-2003年] 湖北省潜江人物
金成喜(1935年-2003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一生致力于潜江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尤其在水稻种植技术改良和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贡献卓著。

### 早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1935年,金成喜出生于潜江县(今潜江市)龙湾镇一个贫苦农家。时值战乱年代,家乡常遭水患与兵灾,农田荒芜、粮食短缺的景象在他童年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也让他从小便萌生了“让土地多产粮”的朴素愿望。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咬牙供他读完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育逐步恢复,金成喜凭借刻苦努力考入潜江中学,成为村里第一个中学生。

中学期间,他对生物课和农业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农技站的技术员请教。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农业学校(今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主修作物栽培专业。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遗传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等理论,尤其专注于水稻育种与高产技术研究,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田间实践,积累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57年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潜江,被分配到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工作,从此与家乡的农田结下不解之缘。

### 扎根基层,推广农业新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潜江农业生产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水稻品种老化,亩产长期徘徊在200公斤左右;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汉江、东荆河沿岸常因洪涝导致颗粒无收。金成喜到任后,首要任务便是解决这两大问题。

- **水稻品种改良**:他走遍潜江各乡村,收集当地传统水稻品种,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杂交试验。1962年,他引进“农垦58”矮秆水稻品种,在龙湾镇进行小面积试种。为掌握第一手数据,他连续数月吃住在田间窝棚,记录株高、分蘖数、抗病性等指标。当年试种亩产达3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75%。随后,他组织技术员分片培训农民,手把手教播种、插秧、施肥技术,仅用两年时间便使“农垦58”在潜江推广面积达80%,带动全县水稻平均亩产突破300公斤。
- **农田水利建设**:1964年,潜江遭遇特大洪涝,多个乡镇农田被淹。金成喜主动加入防汛抢险队伍,在一线观察水情、绘制地形图,提出“疏堵结合、分片排水”的方案,帮助灾区快速恢复生产。灾后,他向县政府提交《潜江县农田水利规划建议》,主张修建小型水库、加固河堤、开挖灌溉渠。在他的推动下,潜江先后建成兴隆、借粮湖等小型水库,疏通东荆河支流灌溉渠200余公里,有效提升了农田抗灾能力。

### 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实践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但缺乏科学技术指导。金成喜敏锐意识到,分散经营更需要集中化的技术服务,于是牵头成立“潜江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组织技术员包村包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指导。

- **杂交水稻推广**:1980年,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推广,金成喜率先引进“南优2号”在潜江试种。他克服农民对“新种子”的疑虑,亲自承包10亩试验田,亩产达500公斤,远超常规品种。通过“现身说法”,杂交水稻在潜江迅速普及,到1985年,全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达90%,亩产稳定在450公斤以上,潜江一跃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生态农业探索**:20世纪90年代,他关注到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开始试验“稻鸭共生”“秸秆还田”等生态模式。在浩口镇试点中,他指导农民利用鸭子除虫、粪便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30%,水稻品质显著提升。这一模式后来在江汉平原广泛推广,成为绿色农业的典范。

### 育人与奉献
金成喜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工作初期便注重培养本地农技人才。他在县农业局设立“农技夜校”,自编《水稻高产栽培手册》《潜江农田管理技术》等教材,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村干部1.2万余人。许多经他指导的农民后来成为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家,如潜江“水稻大王”刘昌华便常说:“没有金老手把手教技术,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他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绝上级调往城市工作的机会,始终坚守在潜江基层。1983年,他因长期劳累患上严重关节炎,却仍拄着拐杖下乡指导生产;1990年退休后,他主动担任潜江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继续为年轻技术员答疑解惑,帮助乡镇规划特色农业项目。2000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农技资料、试验数据整理成册,无偿捐赠给潜江市农业局,为当地农业科研留下宝贵财富。

### 晚年与传承
2003年,金成喜因病逝世,享年68岁。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数十年的坚守,让潜江的农田从“低产薄收”变为“丰产稳收”,让无数农民告别了饥饿。当地群众为纪念他,在龙湾镇修建了“成喜农技纪念亭”,亭内刻有他的生平事迹,成为激励后人投身农业的精神地标。

金成喜的事迹体现了老一辈农业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他始终扎根基层,以科学技术为笔,以田野阡陌为纸,书写了一部属于潜江农民的“丰收史”。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潜江的农业发展,更成为江汉平原乃至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三农”事业的价值与意义。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18 14:45
上一篇:蔡元农下一篇:王广明
河北省委原书记
太平天国时期作家
朝鲜建国主要领导人
黑龙江省海林县安城小学主任
中国女舞者、主持人、演员、导演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中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
朝鲜第二代最高领导人
中国内地女演员
朝鲜最高领导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委原书记
开国少将、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罗湖区人物
勤勉实干的开拓者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开国中将
杰出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就斐然的无党派人士
京剧荀派艺术家
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淮南师专美术系主任、副教授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