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声达[公元1914年-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省潜江人物 朱声达(1914年12月26日—1985年1月21日),男,汉族,原名朱顺民,又名朱大生 ,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现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土地口村,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原司令员,政协甘肃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朱声达,原名朱顺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于1914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北省江陵县张金河镇土地口村一个贫农家庭,并非湖北省潜江人。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年经历 朱声达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和打短工,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欺凌。1931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先在红三军九师当勤务兵,由于他精明能干,不久后调师部警卫排,给师长段德昌当警卫员。1932年,朱声达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3年起,朱声达先后在六师、四师任班长、排长和警卫连长,参加了开辟湘鄂西根据地的工作,在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中,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然而,1933年初,在湘鄂西苏区错误肃反中,因他系师长段德昌警卫员,受株连被打为“改组派”,险被处决,幸遇贺龙获救。 1936年,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时,卢冬生挑选了识水性的洪湖籍战士,组织了突击队,由朱声达率领,冒雨攻占了海洛塘渡口和木瓜寨渡口,红二、六军团用三天时间渡过了金沙江。但朱声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无法行走。贺龙得知后,立即命令红4师卫生部部长周长庚派担架抬着朱声达行军,使他跟上了部队。红二方面军成立后,朱声达被任命为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连长。 ###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声达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二营营长和师直警备营营长。1938年1月,他作为贺龙的贴身警卫,随贺龙参加了蒋介石在洛阳召开的第二战区将领会议。此后,他还担任过晋绥军区特务团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齐会、宋村、陈庄、甄家庄、田家会、黄土岭等重大战斗和百团大战。1938年8月,在一二〇师抗击日军进攻的同蒲铁路破袭战中,朱声达时任七一六团二营营长,在率部攻打北同蒲洛泥河火车站的日伪军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警卫员为掩护他而壮烈牺牲,他的左臂也被弹片击中,左小臂被炸得血肉横飞,拇指、食指也被炸掉,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肘部以下只剩下皮包骨头,留下了终生的伤痛。 ###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朱声达先后担任晋绥野战军独三旅参谋长、独五旅旅长,第一野战军三军九师师长、八师师长等职,率领并指挥部队参加了绥包、晋中、太原、运城、荔北、西晋等战役和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他作战勇敢,指挥机智果断,战斗作风英勇顽强,在解放战争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朱声达任第二兵团三军八师师长。1951年6月,第三军组成了以朱声达为团长的入朝实习团,前往入朝作战部队了解作战经验教训,并到前线视察敌情,9月中旬回国。1953年,朱声达再次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七师副师长。 1955年5月至1957年7月,朱声达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被评为“优等学员”。毕业后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朱声达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他参加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宁夏军区的筹建工作,同年9月调任宁夏军区司令员,并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建军方针,大力加强军区党委自身建设和部队、民兵建设。他大抓机关、部队的农副业生产,改善了部队官兵的生活,减轻了地方的负担。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将部分农副产品支援了兄弟单位和市场。1960年,军区机关搬迁到荒无人烟的银川市新市区(今西夏区)沙窝子后,他在营区规划和建设中,大抓植树造林,使军区机关成为当时区、市机关的绿化样板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朱声达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打击迫害,被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如“贺龙死党”“贺龙在宁夏搞‘二月兵变’的黑干将”等。1968年元月,他到空军学院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宁夏班接受批判教育,后又被下放到陕西省蒲城县独立师农场强迫劳动4年。直到1973年10月,才分配他到甘肃省军区任副司令员(降职使用)。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给他彻底平反。后来,朱声达还担任过甘肃省军区顾问、甘肃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1月21日,朱声达在兰州病逝,终年71岁。 朱声达将军身经百战,三次战残两次死里逃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