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卫恒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卫恒

卫恒[公元1915年-1967年]+像 山西晋城市陵川县人物 
卫恒,一位以坚定党性、务实作风和清正廉洁,在中国革命、建设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深受人民敬仰的好干部。
卫恒于 1914年5月9日出生在山西省陵川县沙泊池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魏来玉,本姓王,因生活所迫,从小过继给魏家,遂改姓魏。艰难的家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目睹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年少的卫恒心中早早燃起改变社会现状、为人民谋福祉的信念之火。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卫恒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内心充满悲愤。他深刻意识到,“教书不如革命,安守不如造反”,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战区八路军行营游击队,在游击队第十四大队担任中队政治指导员,就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1938 年 1 月,他正式投身革命,同年 10 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
1943 年 9 月,卫恒出席晋冀鲁豫边区常委第一次党代会,并被推选为出席延安中共七大的代表。1945 年 7 月,参加完中共七大后,他回到太岳抗日根据地,被选为太岳区党委委员,担任区党委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从 1945 年 8 月至 1949 年 8 月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太岳区党委委员、区党委秘书长,太岳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在此期间,卫恒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与整党运动。他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向农民讲解土改政策,帮助农民获得土地,实现 “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力、物力支持。此外,他还肩负起主持地委全面工作的重任,并组织干部南下开辟新区,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
新中国成立后,卫恒先后担任中共翼城临时地委书记、运城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1952 年 4 月起,他进入山西省委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山西省纪检委书记、山西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组织工作中,他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人才,秉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大胆启用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为山西的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1953 年 9 月起,他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先后担任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委第二副书记、省监察委员会书记、副省长、代理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58 年 12 月,卫恒出任山西省省长,1965 年 6 月,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肩负起领导山西全面发展的重任 。
卫恒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1947 年初,康生在晋绥边区的土改工作中推行 “左” 的路线,这股错误思潮蔓延到太岳区,导致土改工作出现波折。在区党委召开的土改工作会议上,卫恒立场坚定,坚决抵制和批判 “左” 倾错误。他亲自前往阳城、晋城等县实地检查工作,及时纠正了一些过激行为,确保太岳区的土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让农民真正从土改中受益 。
在 “大跃进” 时期,社会上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卫恒对此深感忧虑,他多次告诫全省干部:“一定要把革命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 在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的报告中,他着重强调:“目前我们有些地方和有些方面统计数字缺乏准确性,为了怕别人批评右倾保守而准备了高低不平的两套数字,任人选用,甚至像风筝、气球一样随风飘荡,看空气、探风声办事。对于各项数字,我们必须采取马列主义的老实态度,是就是,非就非,多就多,少就少,该咋办就咋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959 年,庐山会议传来反右消息,卫恒在电话中明确表态:“再不能反右了,即使是开除党籍,也不能反右了,黑就黑,白就白,不指鹿为马,就无右可反。” 他在遵循中共中央决议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降低 “左” 倾路线给人民事业带来的损失 。
卫恒虽身居高位,却始终心系家乡人民。1952 年 4 月,少年时的伙伴韩七成到太原有事找他。见面后,卫恒没有寒暄家常,而是急切询问村上的情况。当得知部分群众虽分到土地,却因缺乏牲口、劳力导致土地抛荒时,他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向韩七成指出互助组是解决之道,还当即给时任陵川县长的郝钦写信,要求大力支持互助组。在卫恒的指导下,韩七成回村后积极组织,互助组从最初的 3 个发展到 72 个。次年,韩七成向卫恒汇报互助组情况,卫恒又指引要走合作化道路,并提醒附城小商人多、小资产阶级思想浓厚,搞农业合作社难度大,要先动员革命性强、积极性高的人。在卫恒的持续引导下,附城村的合作化道路稳步推进,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四年迈出三大步,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卫恒还为家乡制定林业规划,帮助家乡建起全县农村首个发电厂,批给附城一辆解放牌大汽车,助力家乡走向富裕 。1964 年秋初,卫恒回到家乡,特意前往出生地沙泊池村。看到解放近 20 年,村里仍未解决人畜吃水问题,他当即要求县里陪同的领导重点解决此类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他的关注下,县委、县政府通过资助、贷款等方式,帮助村里修建蓄水池,从玉泉引水进村,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题 。
卫恒对自己和家属要求极为严格。60 年代,外交部邀请他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赴波兰参加波兹南国际博览会,并询问是否需要带随员照顾。他果断拒绝,整个代表团成员均由外交部筹组。出访期间,往返途径苏联等国,他全程在中国使馆食宿,为节省开支,甚至从使馆带上开水路上饮用。回国后,还将出国费用的剩余部分全部上交外交部。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家属子女约法三章:不准乘坐国家配备的专车;不准拿公家发放的戏票、电影票参加晚会;不准在小灶吃饭。新学期开学,他的孩子们都是自己背着行李去学校 。1961 年 1 月,正值全国经济困难时期,卫恒回到阔别 23 年的故乡。他去看望一位老眼昏花的老大娘,大娘拉着他的手询问省长啥样。姑娘们回答:“穿的衣裳和咱一样,是咔叽布的,吃饭和咱在一个锅搅稀稠,是家常饭。”1964 年初秋,卫恒第二次回家,家乡人民打算设 “宴” 招待,他得知后立即制止,并耐心给大家讲述 “越王勾践” 的故事,强调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干群共同度过难关,自己作为省长不能搞特殊,吃家常饭就好。晚上,他在社员董世光家吃饭,坐在土炕上,和蔼可亲地与大家交流,端起红面吃得津津有味。他常说:“我是共产党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生活不富裕,我当省长有责任。” 每次回家,无论停留时间长短,临走前他都会把在老乡家吃饭的钱和粮票逐一送到乡亲们手中 。
然而,在 “文化大革命” 中,卫恒遭受残酷迫害。1967 年 1 月 30 日,他含冤离世。但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功绩,中共山西省委两次做出决议,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卫恒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到和平建设时期的兢兢业业,他始终坚守岗位,一心为民。他的坚定信念、务实作风和清正廉洁,成为广大干部学习的楷模,激励着后人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战士”荣誉称号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澳大利亚政治家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民革卓越领导人和创始人
原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联第 5 任最高领导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开国少将
开国上将
开国少将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
海南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