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民[宋][公元1176年-1260年] 山西省晋城市人物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李俊民:金元之际的文化巨擘 李俊民出身显赫,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的后裔,在家中排行第三。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年少时师从名儒,研习程颐、程颢兄弟创立的“理学”。在学习过程中,他对理学的探究极为深入,力求对每一个观点都寻根溯源,做到言之有据。同时,他广泛涉猎经传子史百家之书,在尚未踏入仕途时,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儒。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25岁的李俊民凭借经义科考试高中进士第一名,获授应奉翰林文字一职,其文学声名一时无两。不久后,他出任沁水县令,并兼管长平(今高平西北)仓事,后晋升为朝请大夫。然而,官场的应酬往来令他心生厌恶,不久便毅然辞官归乡,投身教育,以自己所学教授乡里。凭借渊博的学识和状元的声望,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不远千里投奔其门下。 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将都城从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迁到汴京(今开封市)。受战乱影响,李俊民于贞佑三年(1215年)离开家乡,先是隐居于嵩州鸣皋山,后辗转迁至怀州(今河南沁阳),不久又前往西山隐居。在河南期间,他得遇隐士荆先生,获授邵雍的《皇极》数学。李俊民对这一通过符号、形象和数字推测宇宙变化的学说领悟颇深,钻研透彻,就连当时同样精通此道的刘秉忠,对他也是钦佩不已,自愧不如。 金被元灭亡后,李俊民迁居怀州,后又隐居崇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将他从河南嵩山迎回,担任泽州教授。在大阳生活期间,李俊民积极延揽流散四方的泽州名士,共同教授学生。短短五六年时间,经他培养的人才中,就有122人凭借精通经义被选拔任用。 元初,忽必烈尚未继承汗位时,刘秉忠曾向他推荐李俊民,盛赞其在易理、易数方面造诣精深。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忽必烈在藩邸时,以安车恭迎李俊民等金朝遗老,每日都与他们交流探讨,从未间断。谈论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百家无所不包。忽必烈惜才,想授予他高官厚禄,但李俊民不为所动,坚决请辞归山。忽必烈敬重他的气节,派人专程护送。后来,忽必烈还曾让张仲一向李俊民请教祯祥预言,李俊民凭借对《皇极》数的精通,所做预言竟一一应验。忽必烈即位,改元中统时,李俊民已在嵩山逝世,享年85岁,葬于晋城崔家庄北。元世祖中统初年,赐谥号“庄靖先生” 。 在文学创作上,李俊民的文章风格冲淡平和,语言流畅自然。其代表作《重修浮山女娲庙记》叙事条理清晰,朴实无华;《睡鹤记》则借石鹤抒发心志,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却甘于沉静、不图显达的心境。他的词作题材多样,多为咏物、写景和应酬唱和之作,偶尔也流露出内心的苦闷,如“人世闲愁都占了,有情天也老”(〔谒金门〕《和邦直》)。诗歌创作更能反映现实生活,像《姚子昂画马》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闻蔡州破》表达亡国之痛,《即事》《母应之饷黍》《寄伊阳令周文之括户》《扫晴妇》等,或描绘战乱中百姓的苦难,或关注水旱灾荒,情感真挚动人。《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诗充满“幽忧激烈之音”,字里行间饱含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寄托着深远的情感,远超追求形式上的清新奇崛。 李俊民著有《庄靖集》,其中收录诗7卷、文3卷 。其词现存68首,被收入唐圭璋编著的《全金元词》。《庄靖集》现有《九金人集》本、《山右丛书初编》本等版本流传于世。 诗作 【闻蔡州破】 不周力摧天柱折,阴山怨彻青冢骨。 方将一掷赌乾坤,谁谓四面无日月。 石马汗滴昭陵血,铜人泪泣秋风客。 君不见周家美化八百年,遗恨《黍离》诗一篇! 【大阳与诸友话旧】 寻芳来入杏花村, 见客人人有典型。 不用看碑问前事, 坐中一话即图经。 【大阳值雪】 扫地阴云拨不开, 北风吹落豆秸灰。 相逢父老应相笑, 直待山头白后来。 【八日登山同谒吴王祠(四月) 】 老树凋残尽,灵祠寂历中。 古今时易改,幽显意能通。 岁享屡登乐,俗追三让风。 送迎人散后,日落乱山空。 词作 【清平乐 锦堂寿】 青云得路,休叹功名误。 好在辋川堪画处,闻早抽身归去。 任他千丈风波,光阴著酒消磨。 识破落花浮世,笑看金狄摩挲。 【点绛唇 锦堂寿日】 马上功名,射雕谁似将军手! 一朝肘后,金印悬如斗。 锦绣山川,何似人长久? 闲中友,为君添寿,共劝忘怀酒。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 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