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公元1906年-1970年,建国初期著名的小说家、中国现当代小说家、工人出版社首任社长]+像 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物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工人日报社首任社长。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终年64岁。1978年10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为赵树理平反昭雪,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2019年9月23日,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赵树理:“山药蛋”派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
赵树理是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也是“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1906年9月24日,他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的他,生活坎坷,曾在河南笔铺当学徒,还走村串户卖过中草药。在农村的成长经历,不仅让他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更培养了他对农民艺术的热爱与精通。青年时期,他外出流浪求学,接触新文学后深受影响,从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1920年,赵树理考入磕山完小,1923年毕业后短暂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却因无靠山被解雇。父亲为他筹措资金,助其前往长治求学。1925年夏,他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1929年春,赵树理在沁水县小学教师招考中拔得头筹,被分配到西关模范小学任教。然而,因遭人告密被指为共产党,他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入狱,获释后前往太原,以卖文为生,期间其作品常刊登于史纪言、王中青主编的《山西党讯》文艺副刊。
从1930年底起,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文学创作,抗战前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2年,受父亲影响,他学会吹拉弹唱,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素材。1936年夏,应史纪言、王中青之邀,赵树理到长治乡村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赵树理投身抗日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山西从事各类文化事务,先后为《黄河日报》太南版、一二九师《人民报》、《新华日报》太行版等编报,创作了大量鼓词、小小说和小杂文,但这些作品大多未能留存。1941年,调至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的赵树理,针对黎城县离卦道暴动,创作批判会道门的戏剧《万象楼》及清算地主剥削的《清债》 。
1943年,赵树理与王春调至北方局党校政策研究室。在左权县,他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同年11月,又创作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反映抗战时期农村阶级斗争形势,助力减租减息斗争 。1944年,赵树理调至华北新华书店专职创作,期间创作报告文学《孟祥英翻身》、鼓词《战斗和生产结合——一等英雄庞如林》及短篇《地板》 。1945年冬,他返乡创作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揭露旧社会地主剥削压迫,动员民众参与上党战役 。1946 - 1948年间,赵树理先后创作《催粮差》《福贵》《两个世界》《刘二和与王继圣》《小经理》《邪不压正》等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
1949年,43岁的赵树理担任工人出版社首任社长,同年随新大众报社进京,先后在文化部戏剧改进局曲艺处、北京市文联任职。他积极组织成立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创办《说说唱唱》刊物,推动北京市普及文艺运动 。此后,赵树理深入农村基层,围绕农业合作化、整风运动等主题,创作《三里湾》《求雨》《开渠》《锻炼锻炼》等众多作品,展现农村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发展 。
1959 - 1963年,赵树理针对干部作风、青年思想等问题,创作《老定额》《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杨老太爷》《张来兴》《卖烟叶》等小说,针砭时弊,提倡实干精神 。1963 - 1966年,他参与四清运动,创作剧本《十里店》,并计划创作《焦裕禄》剧本,但因“文革”爆发被迫中断 。
“文革”期间,赵树理被诬陷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受残酷迫害,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1978年10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为赵树理平反昭雪,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这位扎根农村、心系人民的文学巨匠,终于沉冤得雪,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格,至今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赵树理:人生、创作与不朽影响
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晋东南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自1912年起,祖父便教他认字、习字,诵读《三字经》《百家姓》等蕴含封建或宗教道德理念的内容,这使得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在他青少年时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1922年冬,赵树理与邻村张家山的马氏女子成婚。马氏比他年长一岁,身材高大结实,恪守封建妇道。婚后初期,受“夫为妻纲”思想影响,赵树理常以大丈夫姿态要求妻子顺从,甚至向母亲告状,借婆婆的威严约束妻子。高小毕业后,赵树理外出求学、任教,马氏独自在家操持繁重家务。1929年春,马氏不幸离世,年仅24岁,她为赵树理育有一子,名大湖,学名赵广元。
1932年,赵树理与关连中结为夫妇,二人携手走过38载风雨岁月,感情深厚。关连中不仅是家中贤妻良母,更是赵树理创作路上的知音。婚后因赵树理投身革命,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负责编辑《中国人》《黄河日报》等报纸副刊,四处奔波,两人聚少离多。抗战时期,赵树理在工作中险象环生,曾在日军扫荡时险些坠入悬崖。在此期间,关连中独自扛起家庭重担,贤良淑德、任劳任怨。即便赵树理离家后音讯全无,面对邻里闲言碎语,她仍坚守洞房中“白头约”的誓言。1943年冬,赵树理的父亲赵和清被日军杀害,关连中悲愤交加,代夫安葬公公,在重重打击下艰难维系着这个贫苦家庭。“文革”期间,赵树理被污蔑为“黑作家”“周扬黑帮”等,作品遭诋毁,本人也受尽迫害,关连中也因此备受牵连,但她始终坚定支持丈夫,面对造反派辱骂,她无畏回应“做黑帮的老婆是我的本分” 。1970年9月,赵树理含冤离世,1978年10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为他平反昭雪,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在创作上,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为代表的作品,具有鲜明特色。他扎根晋东南乡土,作品展现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将晋东南民俗融入创作,涉及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多方面,尤其在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民俗描写上尤为突出。通过对恋爱婚姻习俗的刻画,如《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登记》里小飞蛾的婚姻悲剧,反映农民生活与时代精神;在叙事上,借鉴民间“讲故事”手法,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上提炼群众口语,极具表现力。
赵树理的创作意义深远,在解放区文坛崭露头角时,便被视为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路线的典范,其创作方向对解放区及五六十年代文学影响巨大,“赵树理方向”的口号也一度被推崇 。评论家周扬称他是创作、生活、思想皆有充分准备,风格新颖独创的人民艺术家;中国作家网认为他是真正熟悉、热爱农民的杰出作家,作品真实反映农村变革,形成独特文学流派 。
为纪念赵树理,1986年其诞辰80周年时,好友与沁水县政府在尉迟村为他立碑,并将部分骨灰迁回故乡;晋城市委、市政府修建赵树理文学馆。1991年,大型文艺电视片《赵树理》开机拍摄并播出,后改编为上党梆子剧本进京演出。此外,以他命名的“赵树理文学奖”创立于1985年,是山西省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