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发(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 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
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后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长征中任纵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
1946年4月8日,同博古、叶挺、黄齐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吕梁市兴县黑茶山遇难。享年四十岁。
邓发——工人运动领袖、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延安工运核心领导者、国际工运先锋。他出身贫寒却以铁骨铮铮的革命精神,在20余年革命生涯中跨越地下斗争、军事指挥、统战外交、工运领导等多领域,既有秘密战线的果敢机敏,又具国际舞台的远见卓识,更以摄影家的人文情怀为延安岁月留下珍贵影像。
生卒与籍贯
邓发生于1906年3月7日,逝于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榃石塘村人。出身贫苦海员家庭,自幼亲历社会疾苦,奠定其投身工人运动的初心。
早年革命历程
1922年,16岁的邓发投身香港海员大罢工,在苏兆征影响下加入海员工会,开启革命生涯。1925年参与省港大罢工,任纠察队小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间,他深入码头、工厂组织工人,展现出卓越动员能力。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邓发任第五区副指挥,率油业工人浴血奋战。起义失败后,他转战香港、上海等地,历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中重建地下网络,被斯诺称为“中国秘密警察的头子”。
苏区与长征岁月
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政治保卫处处长,后升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负责情报与肃反工作。1934年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参加长征,任中央纵队政委,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毛泽东。长征抵陕后,任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解决红军粮草危机。
抗战时期的多元贡献
1937年,邓发接替陈云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主持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他巧妙周旋于盛世才政权,既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又秘密培养航空人才,为我国空军建设埋下火种。1939年返延安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开创职工教育体系。他主持《中国工人》月刊,提出“工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的理论,强调工会须以教育提升工人觉悟。在党校,他亲自讲授工运课程,以详实数据剖析抗战形势,培养大批骨干。
国际舞台与个人风采
1945年9月,邓发代表解放区职工赴巴黎出席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大会,提出中国工人阶级八项主张,当选世界工联副理事。会议间隙,他遍访巴黎博物馆,以诗人般情怀感叹“人原是自然的产物”,展现革命者的人文素养。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他“如黑豹般矫捷”,兼具机警与浪漫,称其为“意想不到的中国人”。私生活中,他撮合毛泽民与朱旦华的婚姻,陪邓小平寻觅革命伴侣,被战友戏称“游神”。
殉难与精神传承
1946年4月8日,邓发与王若飞、叶挺等乘机返延时,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史称“四八烈士”。周恩来痛悼:“邓发!你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的领袖……”其故乡云浮建有邓发故居及生平事迹展示馆,展出遗物百余件;邓发小学自1950年延续教育火种,年接待访客超15万,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多维形象与历史定位
邓发以工人身份跻身党的领导层,却突破阶层局限:他是延安首位摄影家,拍摄抗大学员纺纱、党校生活等珍贵画面;他是跨界实干家,从地下斗争到统战外交,从军事保卫到工运理论构建,处处彰显战略眼光;他更是学习型领袖,告诫部下“仅凭忠诚无法替代学习”,自身精通俄语、钻研社科。这位40岁陨落的革命家,以短暂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既专精一域,又胸怀天下”的恢弘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