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才,1960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丰镇市,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能源与绿色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2年赵进才获得内蒙古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内蒙古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4年从日本明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博士毕业后在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4月归国;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得日本光化学协会颁发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光化学家讲座奖";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赵进才,1960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丰镇市,是中国著名的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本科:1978年9月,赵进才进入内蒙古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1982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硕士:本科毕业后,赵进才继续在内蒙古大学化学系深造,1986年7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博士:1994年,他获得日本Meisei University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
高校任教与研究:1986年9月,赵进才在内蒙古大学化学系任教。1996年2月,他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1999年9月)。1999年,赵进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同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10月,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10月28日,受聘为三峡大学双聘院士。2013年1月,受聘为东华大学特聘教授。
社会兼职:赵进才担任国际刊物Environ. Sci. Technol.(美国化学会)、Energy Environ. Sci.(英国皇家化学会)等多个刊物的顾问编委,担任《环境科学学报》和《环境化学》副主编。同时,他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专家咨询委员、总装备部陆军保障装备技术专业组专家、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科研成就
赵进才主要从事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
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他提出并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紫外光光催化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将TiO₂光催化从紫外光区拓展到可见光区域。
光催化反应中氧原子转移途径:发现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氧原子转移的新途径,揭示了分子氧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新作用。
环境中铁物种光化学循环规律:将光催化原理用于环境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研究,阐明了环境中铁物种的光化学循环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科研项目
他主持承担了众多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及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研究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
学术荣誉
- 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拜尔(德国)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2、2006年分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奖。
-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伟华奖教金。
-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社会贡献
推动科研发展:赵进才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能源开发等领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科研人才:作为博士生导师,赵进才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他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机会。他的学生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推动光催化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助力地方发展:赵进才关注家乡内蒙古的发展,积极参与内蒙古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例如,他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内蒙古水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出了专门针对牧民饮用水的水净化设备,推动了长期以来牧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
赵进才在环境化学光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以其杰出的科研贡献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