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平,1961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是一位在戏剧表演与文化传承领域成绩斐然的艺术家。他身兼数职,不仅是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还担任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会长、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名誉校长 。同时,他是内蒙古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创办了“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明星班与内蒙古戏剧专业最高奖“娜仁花”奖,并且还是内蒙古红十字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作为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武利平更以精湛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内蒙古第一笑星”。
武利平的艺术生涯起步于1972年,彼时年仅11岁的他加入了凉城县乌兰牧骑,开启了演艺之路。在艺术探索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学习舞蹈、钻研声乐,最终将精力倾注于二人台艺术。1985年8月,凭借出色的能力与艺术素养,他升任凉城县乌兰牧骑队长。
在艺术表演上,武利平屡获佳绩。1989年,他表演的二人台《摘花椒》在华北三省二人台大奖赛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此次获奖不仅展现了他在二人台表演上的深厚功底,也让他在艺术界崭露头角。1992年,他参加全国首届戏剧小品大赛,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荣获戏曲组第一名和优秀表演奖。此后,他的作品持续在各大赛事中发光发热,小品《喜上喜》分别于1993年参加全国地方戏比赛、1995年参加全国“95重光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均荣获优秀表演奖;1996年,他表演的《卖油》在全国第二届戏剧小品大赛中再次获得优秀表演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
凭借在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武利平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与特殊待遇。1989年,他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一级演员;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在文艺组织工作方面,2015年12月,他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同时还担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积极推动内蒙古文艺事业的发展与交流。
除了在戏剧小品领域成绩卓著,武利平在影视表演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他曾在多部知名影视作品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如电视剧《武则天》《“大人物”李德林》《逃之恋》《共和国往事》《水浒传》《英雄无泪》 ,以及电影《两厢情愿》《五月波洛》等。此外,他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等栏目,通过小品表演,将二人台艺术与喜剧魅力传递给全国观众,为推广内蒙古地方艺术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武利平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与突出成就,成为内蒙古文化艺术界的一面旗帜,在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从梨园走出的艺术大家——武利平
武利平,原名武力平、乌力,祖籍山西省五台县,1961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的一个梨园世家。在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自幼便展现出对表演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喜爱唱歌、跳舞及模仿,小小年纪就被赞为“小艺人” ,16、17岁时便被选拔进入县剧团,从此踏上了艺术之路。
1972年,11岁的武利平加入凉城县乌兰牧骑,成为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在乌兰牧骑的岁月里,他广泛学习声乐、舞蹈和多种乐器,接触了丰富的戏曲形式,为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起初,他多扮演小生角色,如《走西口》中的太春、《打金钱》中的马立查等。一次偶然的救场经历,改变了他的表演方向。1977年,凉城县乌兰牧骑为庆祝妇代会排演剧目,扮演彩旦的女演员突发疾病,武利平临危受命男扮女装,没想到演出效果空前轰动,从此他开始涉足更多元的二人台角色。
1985年8月,武利平担任凉城县乌兰牧骑队长,9月又任乌盟二人台实验剧团副团长;1992年7月,调任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副团长,1996年升任团长。在艺术生涯中,他不断钻研,艺术造诣日益精湛。1989年,他表演的二人台《摘花椒》在华北三省二人台大奖赛中荣获特等奖;1992年,参加全国首届戏剧小品大赛,夺得戏曲组第一名和优秀表演奖;其小品《喜上喜》分别在1993年全国地方戏比赛、1995年全国“95重光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中获得优秀表演奖;1996年,《卖油》在全国第二届戏剧小品大赛中,再次为他赢得优秀表演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除了在二人台和小品领域成绩斐然,武利平还涉足影视表演。他在《武则天》中饰演大太监王福来,在《水浒传》里塑造李虞侯,在《英雄无泪》中演绎七品县令荣雨田等。尤其是在《武则天》播出后,他的表演广受好评,有媒体甚至认为当年电视“飞天奖”的最佳男配角非他莫属。他还两度与刘晓庆合作,在《逃之恋》中饰演徐德辉 ,其出色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武利平在艺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1989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一级演员;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并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2015年,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2023年6月,又当选新一届内蒙古文联副主席。2022年5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的年度传承活动评估结果为合格,这无疑是对他传承二人台艺术工作的肯定。
然而,武利平深知二人台艺术面临的困境。这一有着百余年历史、融合蒙汉文化的民间小戏,在改革开放后,因专业团体经费短缺、演员流失、剧本老化以及年轻观众流失等问题,逐渐走向衰落。武利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为拯救二人台艺术做点什么。
2004年,他开始筹建“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考虑到二人台的草根属性,他将招生对象瞄准家庭贫困但热爱二人台的孩子。为解决办学资金问题,他四处奔走,游说企业家,最终项目获得多方支持,还被列入朝霞工程。2005年,招生工作启动,为保证生源质量,他和家人亲自把关,从形象、气质、表演等多方面考察考生,甚至远赴山西河曲选拔。原本计划招收24名学生,最终因报考热情高涨,录取了49名。
在教学上,武利平精心设计课程,第一年由戏曲教师为学生打下扎实功底,后续几年安排舞蹈、影视戏剧等表演艺术培训,形成独特的“武利平教学模式”。他不仅传授表演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常对学生说“做人要真诚,表演要真实” 。在生活中,他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开学时为孩子们购置军用大衣,中秋节陪他们过节,还亲自为学生定制带有戏曲特色的运动服。
明星班的学生们深知机会来之不易,训练异常刻苦。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基本功训练,压腿、劈腿、走台步,伤痛常伴左右,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学生们表示,武老师就像亲人,再苦再累也不能辜负他的期望,他们立志传承和弘扬二人台艺术,将来要在艺术道路上超越老师。
武利平的表演风格幽默风趣、真实自然,他尤其擅长反串女性喜剧人物。无论是《喜上喜》中憨厚善良的老大娘,《卖油》里致富心切的女青年,还是《摘花椒》中开朗风趣的中年农妇,他都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不刻意丑化角色,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动作,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角色的魅力。有专家评价他已具备喜剧大师的优秀品质,诙谐幽默又不失真实。
如今,武利平依然活跃在艺术舞台和传承二人台艺术的道路上。他以自己的行动,为二人台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坚信,在众多热爱二人台艺术的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门古老的艺术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