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乃修[公元1920年-1978年]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卫乃修,民国9年(1920年)生于河南省济源县杜年庄贫苦农家。幼年半耕半读。 卫乃修(1920—1978),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卫佛安村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济源地区农业战线的优秀代表,一生致力于家乡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用实干精神书写了对土地和乡亲的深厚情怀。他的生平事迹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担当,成为当地群众心中难忘的“田埂上的带头人”。 少年磨难,植根乡土 卫乃修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济源农村,土地贫瘠,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自幼便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深知农耕的艰辛与粮食的珍贵。由于家境贫寒,卫乃修仅读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回家,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放牛、割草、耕种……繁重的农活磨砺了他强健的体魄,也让他对土地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少年时期的卫乃修不仅勤劳,还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村里的老农民常说,这孩子看田的眼神不一样,别人种地是为了糊口,他却总琢磨着怎么能让地里多打几担粮。他喜欢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耕作技巧,对节气、土壤、作物习性的观察格外细致,常常蹲在田埂上半天,研究禾苗的长势。这种对农业生产的专注,为他后来投身农业建设埋下了伏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济源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仅17岁的卫乃修虽未直接参军,却积极参与地方支前工作。他组织村里的青壮年为八路军送公粮、抬担架,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为部队传递情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对农田的破坏和百姓因粮食短缺而挨饿的场景,内心更加坚定了“让土地多产粮,让乡亲们吃饱饭”的信念。 投身建设,崭露头角 1945年济源解放后,卫乃修率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运动。他带领村民丈量土地、分配农具,帮助贫雇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在分地现场,他主动将自家分到的一块靠近水源的好地让给了村里最困难的五保户,说:“我年轻力壮,差地也能种出好庄稼,老人家更需要好地糊口。”这一举动让乡亲们对他刮目相看,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 1952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热潮,卫乃修带头联合村里的12户农民成立了济源首批农业互助组之一——“乃修互助组”。当时,不少农民对互助组持观望态度,担心“合伙干活没干劲,分粮不均闹矛盾”。卫乃修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用“互助互济、抱团增产”的道理说服大家,还制定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章程,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互助组成立后,卫乃修展现出出色的组织能力。他根据组员的特长分工:会犁地的负责耕作,懂嫁接的负责果树管理,妇女则承担田间除草、施肥等轻体力活,实现了“人尽其才”。为了提高产量,他带头尝试新的耕作方法,比如推广“合理密植”“绿肥还田”等技术。起初,有老农民质疑:“祖祖辈辈都是稀稀拉拉种地,你这密密麻麻的,苗儿能长好?”卫乃修不辩解,而是在自家地里划出一小块试验田,亲自耕种。秋收时,试验田的玉米亩产比传统种植高出近百斤,事实让大家心服口服。 1954年,互助组升级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卫乃修被推选为社长。他提出“向山地要粮”的口号,带领社员开垦村后的荒坡。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开荒,卫乃修总是第一个扛着锄头上山,最后一个下山。手掌磨出了血泡,他就用布包起来继续干;社员们累得不想动,他就讲革命故事鼓舞士气。经过三年奋斗,全村开垦荒地300多亩,种植耐旱的谷子、高粱,每年多收粮食两万多斤,村民的口粮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实干兴社,心系群众 1956年,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卫乃修任社长兼党支部书记。此时的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要让合作社发展起来,光靠种粮食还不够,必须搞多种经营。他发现村里有几棵老核桃树产量很高,便萌生了发展林果业的想法。他多次跑到县农业局请教技术员,引进优质核桃、山楂树苗,带领社员在荒坡上栽种。为了保证成活率,他白天组织栽种,晚上提着马灯巡查,指导社员浇水、防寒。几年后,千亩果园初见规模,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上万元,成为合作社的“摇钱树”。 卫乃修不仅懂生产,更懂人心。他常说:“当干部,就得让社员信得过,一碗水端平。”分配粮食时,他坚持“老少兼顾、困难优先”,自家的口粮总是最后领,遇到短缺时就主动少分;社员家里有红白喜事,他再忙也要上门帮忙;有人生病,他亲自去镇上抓药。1959年,济源遭遇大旱,地里的庄稼眼看就要枯死。卫乃修带领社员日夜奋战在灌溉一线,他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当水渠,带领青壮年到几里外的蟒河挑水浇地。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最终保住了八成庄稼,成为当年全县受灾最轻的村庄之一。 1963年,卫乃修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出席了全省农业先进代表大会。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清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社员干出来的。”从省里回来后,他带回了新的玉米良种和种植技术手册,连夜组织社员学习。他常对村干部说:“荣誉是动力,不是资本,咱们得让日子过得更红火。” 在担任村干部的二十多年里,卫乃修始终坚守廉洁奉公的原则。公社分配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从不多占一分;上级奖励给他的自行车、化肥,全部分给了困难户。有一次,县农业局的同志来村里检查工作,食堂准备杀只鸡招待,被他拦住了:“社员们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这鸡留着给生病的老人补身子吧,咱吃窝窝咸菜一样谈工作。”这种朴素的作风,让他在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逆境坚守,初心不改 “文革”期间,卫乃修受到冲击,被污蔑为“走资派”,一度被停职。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偷偷继续关注村里的生产。看到农田没人管,他急得睡不着觉,趁夜深人静时跑到地里查看墒情,悄悄告诉相熟的社员该浇水、该除草了。有造反派质问他:“你都被打倒了,还管这些干啥?”他坦然回答:“我是农民,不管谁掌权,地不能荒,粮不能断。” 1970年,卫乃修恢复职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被破坏的水利设施。他带领社员重修水库、开挖水渠,引入蟒河水灌溉农田,使全村的水浇地面积从30%扩大到70%,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为了提高机械化水平,他多方奔走,争取到一台拖拉机,成为当时全县少数拥有拖拉机的村庄之一。 这一时期,卫乃修还注重发展集体经济。他利用村里的山林资源,办起了木工组、采石场,组织社员制作农具、开采石料,产品销往周边村镇,为集体积累了资金。用这些钱,村里盖起了新学校,让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修通了通往镇上的土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到1975年,卫佛安村成为济源有名的富裕村,集体存款达十多万元,社员年均分红比周边村庄高出三成。 鞠躬尽瘁,风范长存 长期的劳累,让卫乃修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胃病,却从未好好休息过。1976年,他在修建水渠时突然晕倒在工地上,被社员们抬回家。医生诊断为过度劳累引发的心肌劳损,嘱咐他必须静养。但他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的还是地里的庄稼。稍微好转后,他就拄着拐杖下地,说是“看看心里踏实”。 1978年春,卫乃修的病情加重,但他仍坚持参加村里的春耕会议,部署当年的生产计划。会议结束后,他让儿子扶他去地里看看刚种下的小麦。站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麦苗,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身边的村干部说:“今年雨水好,好好管,又是个丰收年……”这成了他最后的遗言。几天后,卫乃修在家中病逝,享年58岁。 卫乃修的追悼会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了,不少邻村的群众也自发赶来。人们泣不成声,诉说着他的好:“乃修书记是为咱村累死的”“没有他,咱还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他生前没留下什么财产,只有一间土坯房、几件旧农具,还有一本记满农活安排的笔记本。 卫乃修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他没有显赫的职位,没有惊天的业绩,却用一双勤劳的手,带领乡亲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出希望;他用一颗赤诚的心,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的实干精神、廉洁作风,至今仍被济源人民传颂。正如当地群众所说:“卫乃修就像咱地里的老黄牛,拉着车不松套,直到力气用尽。”他的故事,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千万基层干部扎根群众、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