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汉][西汉时期游侠]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郭解(jiě),字翁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人,西汉时期游侠,女相士许负的外孙。 少时劫盗作奸,铸钱掘冢,不可胜数。及年长,折节为俭,好客厚施。武帝时徙豪杰于茂陵,大将军卫青曾为之说情。武帝不从,说:“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之言,此其家不贫。”徙时诸公送者出钱千余万。及入关,关中豪杰争为交欢。后其客杀人,御史大夫公孙弘言其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当大逆无道,遂族诛。 郭解,字翁伯,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游侠,也是《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女相士许负的外孙,其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年少轻狂,恶行累累 郭解长得短小精悍,性格沉静且勇悍,平日里不喝酒。他年少时性情残忍狠毒,心中一旦愤慨不快,就会轻易亲手杀人。那时的他,为了替朋友报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还经常藏匿亡命徒,参与犯法抢劫的勾当。不仅如此,他还在停下来的时候私铸钱币,甚至盗挖坟墓,所做的不法之事数不胜数。然而,他似乎总能得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之时常常能够脱身,或者刚好遇到朝廷大赦,从而躲过法律的制裁。 年长转变,行侠仗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解的性格和行为发生了较大转变。他开始检点自己,努力改变过去的恶行,逐渐养成了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的习惯,并且多多地施舍别人,很少期望别人报答自己。不过,他内心行侠仗义的想法却越发强烈,虽然已经懂得不夸耀自己救人性命的功劳,但内心深处的残忍狠毒并未完全消除,仍会因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 郭解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他的外甥依仗郭解的势力,与别人喝酒时,强迫人家干杯。当对方因酒量小无法再喝时,他还强行灌酒。那人愤怒之下,拔刀刺死了郭解的外甥后逃跑。郭解的姐姐对此十分恼怒,认为以弟弟的义气,竟连杀子凶手都捉不到,于是将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去处,凶手走投无路,只好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郭解。郭解听后,觉得凶手杀得有理,是自己外甥无理在先,于是放走了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也更加依附于他。 还有一次,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会躲避他,唯有一个人总是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却阻止了,他认为是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才得不到此人尊敬,对方并无罪过。于是,郭解暗中嘱托尉史,在轮到这个人服役时,给予免除。此后每次服役,县中官吏都没找过这个人。他感到奇怪,询问原因后,得知是郭解帮忙免除了差役,便负荆请罪。此事传出后,少年们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有两拨人相互结仇,城中数十位贤人豪杰从中调解,双方始终不听劝解。郭解的门客将此事告知了他,郭解便在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最终委屈心意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但郭解却对仇家说,不应由他从别的县跑来侵夺洛阳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于是当夜离去,还让仇家暂时不要声张,等他离开后,再让洛阳豪杰来调解,就当作是听了洛阳豪杰的话才和好的。 被迫迁徙,结下仇怨 元朔二年(前127年),朝廷下令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以充实京师。按照规定,资财达到三百万的人家才符合迁移标准,而郭解家贫,本不符合条件。然而,迁移名单中却有郭解的名字,原因是当地官吏害怕郭解的势力,不敢不让他迁移。 当时,大将军卫青出于好心,替郭解向汉武帝说情,称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标准。但汉武帝却认为,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让将军为他说话,这就说明他家并不穷,于是郭解还是被迁徙到了茂陵。郭解在当地威望极高,人们为他送行时,共凑钱一千余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影响力。 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当时担任县掾,是他提名将郭解列入迁徙名单的。郭解哥哥的儿子为此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两家由此结下深仇。郭解迁移到关中后,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他,都争着与他结为好朋友。而在双方的仇杀中,后来杨季主也被人杀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没想到有人竟在宫门下将告状的人也给杀了。汉武帝听闻此事后,十分震怒,下令捕捉郭解。 亡命天涯,最终被诛 郭解开始了逃亡生涯,他先把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则逃到临晋。临晋的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但听闻他的事迹后,出于侠义之心,帮助他出关。随后郭解转移到太原,每到一处,他都会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踪郭解,追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为了不泄露郭解的行踪,选择自杀,断了官吏的线索。 然而,郭解最终还是被官府捕获。在查办郭解案件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彻底陷入绝境。有个轵县的儒生陪同前来查办案件的使者闲坐,听到郭解的门客称赞郭解,便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不能算是贤人。郭解的门客听到这话后,竟将这个儒生杀死,还割下了他的舌头。 官吏以此责问郭解,让他交出凶手,可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者是谁。官吏向汉武帝报告,称郭解无罪。但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认为,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虽然他自己不知道门客杀人之事,但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判处大逆无道之罪。最终,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意见,郭解被灭族。根据《史记》相关记载推断,郭解是在元朔三年(前126年)到元朔五年(前124年)之间被诛杀的。 人物评价 郭解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他年少时为非作歹,是违法乱纪的恶徒;年长后虽有所转变,常行侠义之事,以恩报怨,公正处事,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成为当时游侠的代表人物,吸引了众多少年追随,甚至有门客愿意为他舍生忘死。但他的存在也对当时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他凭借个人威望和势力,干预司法,私自为他人免除徭役,还引发了一系列的仇杀事件,最终触怒了汉武帝,导致家族被诛。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郭解的事迹,对他的评价也较为复杂。一方面,司马迁肯定了郭解行侠仗义、救人于难、不矜其功等品质,展现了他作为游侠的“义”;另一方面,也客观地记录了他年少时的恶行以及后期引发的一系列危害社会秩序的事件。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郭解是一个立体的人物,他既有值得赞赏的侠义精神,又有不符合当时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一面,是西汉时期游侠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生平事迹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民间风俗以及游侠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郭解虽然最终身死族灭,但他的故事却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世研究西汉社会和游侠文化的重要样本,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江湖恩怨、侠义精神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经历警示着人们,即使是秉持着所谓“正义”与“侠义”,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终将受到时代的制裁。同时,他年长后改过自新、以德报怨的行为,也让后人看到了人性中自我救赎和向善的一面,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