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华[公元1916年-1988年]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薛平华,河南省济源坡头镇留庄村人。曾任留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教导员。 薛平华:从济源走出的民兵英雄 薛平华,1916 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特等民兵战斗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苦难童年,磨砺意志 薛平华的童年是在贫困与艰辛中度过的。家中土地贫瘠,仅靠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父母虽日夜操劳,却依然无法改变家境的窘迫。在他年幼时,便常常跟随父母下田劳作,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由于家境贫寒,薛平华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然而,艰苦的生活环境却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勇敢的品质。 1934 年,年仅 18 岁的薛平华,因不满家中安排的封建包办婚姻,毅然离开家乡,前往山西垣曲、绛县等地闯荡。在那里,他先后给地主当过长工,做过脚夫,每日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在当长工期间,他不仅要承担田间的各种农活,还得负责饲养牲畜、打扫庭院等杂役,常常从早到晚忙碌不停,却遭受着地主的苛刻对待和无情剥削。而在做脚夫时,他需要长途跋涉,肩挑背扛沉重的货物,穿梭于崎岖的山路之间,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这段在外漂泊的经历,让薛平华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内心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投身抗日,初露锋芒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1938 年,日寇的铁蹄踏入济源,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家乡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薛平华听闻家乡成立了 “杜八联抗日自卫团”,这个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他黑暗的生活。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他毅然告别了在山西的艰苦生活,回到了家乡留庄村。 回乡后的第二天,薛平华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自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启了他充满血与火的战斗生涯。刚加入自卫团时,薛平华只是一名普通的队员,但他凭借着自身的勇敢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积极参与各项战斗任务,迅速在队伍中崭露头角。 1941 年,随着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薛平华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自卫团中队长。当时,驻扎在坡头镇上的伪保安团与王屋山一带的日寇相互勾结,频繁对杜八联抗日根据地进行骚扰进犯,根据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薛平华常常化装成卖馍的小商贩,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他头戴破旧的草帽,肩挑装满馒头的担子,穿梭于敌占区的大街小巷,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在与敌人的接触中,他敏锐地观察着敌人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行动规律等重要情报,并及时将这些情报传递给自卫团,为自卫团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有力依据。 有一次,薛平华在侦察过程中得知,日军有 12 辆马车从县城出发,正往坡头运送粮食。他深知这批粮食对于敌人的重要性,若能成功截获,不仅能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还能为根据地的军民提供物资支持。于是,他迅速带领自卫团员在敌人的运粮途中设下埋伏。当敌人的运粮车队进入埋伏圈后,薛平华一声令下,自卫团员们如猛虎般冲向敌人,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将敌人的粮车全部截获,取得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胜利。这次战斗不仅彰显了薛平华的果敢和机智,也极大地鼓舞了自卫团的士气。 智斗日寇,英勇无畏 1942 年春,日寇对杜八联发动了更为疯狂的进攻,分三路向根据地扑来。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为保存革命实力,遵照上级指示,杜八联地下党组织将自卫团 200 余人(其中骨干 80 余人)连人带枪调走,奔赴太行山编入正规部队。薛平华和少数同志则奉命留下,继续坚持敌后斗争。 在敌强我弱的艰难形势下,薛平华积极思考应对之策。他深知,正面与敌人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经过一番思索,他想到了用地雷战打击敌人的方法。于是,他找到在区上学过爆破的范瑞礼,两人商量后,决定自制土石雷。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没有铁錾,薛平华就找来耙钉代替;没有炸药和引信,范瑞礼便将村东敌人投下的那颗未爆炸的飞机炸弹挖出来,小心翼翼地取下引信,倒出炸药代用。在他们的努力下,第一颗石雷终于成功制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石雷的制作技术,薛平华和范瑞礼还不辞辛劳,赶到王屋山老林里,走访当地猎户,虚心向他们请教炸药和引信的制作方法。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们成功造出了第一批石雷。此后,他们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地雷埋在敌据点周围、交通要道以及敌人经常骚扰掳掠的村庄。有一次,敌人到李相公庄抢粮,薛平华带领自卫队员提前在敌人返回的路上布下了地雷。当敌人满载而归,踏入雷区时,只听 “轰隆” 几声巨响,走在前面的几个敌人当场被炸得血肉横飞,其余敌人吓得惊慌失措,丢下抢来的粮食,仓皇逃窜。这一仗,让敌人见识到了薛平华和自卫队员们的厉害,也让 “土八路里出能人” 的说法在敌人中传开,有效地遏制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2 年夏,中共济源地委鉴于日军大举进犯杜八联的严峻形势,为保存革命力量和南北交通线的畅通,批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采用合法形式开展活动,薛平华继续留在团里任中队长。不久后,中共党员史定华到杜八联传达上级党的指示,却不料被日军发觉。薛平华和史德隆为保护史定华,不幸被日军逮捕。敌人将他们关进一间低矮潮湿的小屋,并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威逼他俩交出史定华。面对敌人的残暴,薛平华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 在被关押期间,薛平华冷静思考,心生一计。他暗中设法杀死了伪军大队副魏德林,砍下其头颅,以 “魏头” 充 “史头”,巧妙地瞒过了敌人,成功掩护史定华安全脱险。这一 “人头计” 充分展现了薛平华的机智和勇敢,也为革命保存了重要力量。 解放战争,屡立战功 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蒋介石却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呼声,悍然发动内战。国民党军队渡过黄河,重新统治了坡头镇,杜八联所在的八个自然村面临着新的危机。为了保卫家乡,保护人民,杜八联各村纷纷成立民兵轮战连,薛平华担任了留庄村民兵轮战连连长。此时的薛平华,经过多年实战的锻炼,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且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1946 年 1 月,国民党政府公然破坏停战协定,派兵向黄河以北解放区进犯,占领了济源沿黄河的南陈、送庄、坡头等地,并不断向前推进。为保卫解放区,薛平华带领留庄民兵连,秉持着 “一手拿枪,一手拿锄” 的理念,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敌人来了,他们就拿起武器奋勇抵抗;敌人走了,他们就抓紧时间斗地主、搞生产,努力恢复和发展根据地的经济。 2 月的一天,薛平华得知有 30 余名国民党兵到李相公庄抢粮,他怒不可遏,立即带领民兵绕到敌后进行拦路截击。在战斗中,薛平华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他精准地击毙了 2 名敌人,成功缴获 2 支枪,并带领民兵们夺回了被敌人抢去的 1500 余公斤粮食,及时挽回了群众的损失。 4 月,敌人得知七区区公所在左山村屯积了 2 万斤公粮,便出动数百人前去抢夺。薛平华按照区政府领导的指示,带领民兵迅速迂回埋伏在左山村东的小山头上,成功卡住了敌人的退路。当敌人的抢粮车队进入埋伏圈后,薛平华果断下达命令,民兵们一起开火,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顿时响彻山谷。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丢下粮车,仓皇逃窜。薛平华带领民兵们乘胜追击,将敌人彻底击退,公粮也如数归仓。 夏收季节,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确保群众能够顺利收割小麦,薛平华带领民兵日夜巡逻。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曾在一天内连续打退敌人 3 次进犯,成功保护了群众的劳动成果。11 月的一天,留庄群众正在召开大会批斗恶霸分子,国民党军突然出动一营兵力杀气腾腾地赶来。薛平华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民兵前往方谷嘴迎敌。在激烈的战斗中,民兵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表现,一天内打退敌人 7 次进犯,成功守住了阵地,没让敌人踏进留庄一步,保证了批斗大会的顺利进行。 在 1946 年这一年里,薛平华带领民兵同敌人作战上百次,战功卓著。他的英勇事迹受到了太岳区武委总会的通令嘉奖,被称赞为 “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结合进行的两位一体的英雄”。也正是在这一年,薛平华因其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跨越。 1947 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春节期间,留庄民兵奉命参加夜袭坡头镇的战斗。在战斗中,薛平华和李传玉等民兵骨干身先士卒,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搭人梯、越寨墙,成功炸死敌哨兵,为民兵进镇打开了通路。然而,就在他们继续深入推进时,敌人从房顶扔下一颗手榴弹,正好落在薛平华脚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薛平华眼疾手快,迅速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扔向房顶。随着一声巨响,一个敌人从房上滚落下来,薛平华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成功化解了一次生死危机,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年 7 月,太岳武委总会发布上半年杀敌竞赛英雄榜,薛平华榜上有名,他领导的民兵轮战连也被评为杀敌模范单位,“杜八联” 更是被誉为 “小苏区”“河防堡垒”。8 月 23 日,党中央决定派陈赓、谢富治率领大军在山西平陆至河南济源之间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发起大规模进攻。然而,黄河中游水流湍急且漩涡众多,小木船和竹筏等渡河工具在这样的急流中极易倾覆,而且战士多为北方人,水性不好,一旦翻船难以自救。关键时刻,从小生长在黄河边、时任留庄民兵连连长的薛平华主动请缨,受领支援大军抢渡的任务。他向陈谢大军演示了葫芦舟的用法:将葫芦的尖头朝下,4 个葫芦的底部便能组成一个平面,中间的缝隙还可以固定机枪,民兵队员伏在上面,既可渡河,也可打游击。 当时正值深夜,大雨倾盆,河水暴涨,渡河条件极其恶劣。但薛平华毫不畏惧,他带领 30 名杜八联葫芦队队员,驾着葫芦舟,头顶弹药、肩扛枪支,在汹涌的波涛中艰难前行。他们巧妙地破除重重障碍,机智地击退巡逻敌船,迅速登岸并炸毁敌人碉堡。经过四天四夜的激烈战斗,薛平华和他的队员们成功控制了敌军的火力点,为陈谢大军渡河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军渡河后,陈赓将军将一面锦旗赠给葫芦队,上面写道:“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 这面锦旗不仅是对葫芦队英勇表现的高度赞扬,更是对薛平华和全体队员们的无上荣耀。 开国大典,见证辉煌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薛平华作为 “杜八联” 的民兵代表、“全国特等民兵战斗英雄”,有幸受邀参加这一盛大庆典。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亲眼目睹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那一刻,薛平华心潮澎湃,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己能够亲身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并见证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比的荣幸。这次参加开国大典的经历,成为了薛平华一生中最为珍贵的回忆,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 建设家乡,再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薛平华回到家乡留庄村,长期担任留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教导员。他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的指示,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在民兵建设和家乡建设上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兵建设方面,薛平华注重加强民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他定期组织民兵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提高民兵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让民兵们深刻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他亲自指导民兵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射击、投弹、战术演练等,不断提升民兵的战斗力。在他的努力下,留庄民兵营成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军事技术精湛的队伍,多次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和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维护地方治安和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村庄建设方面,薛平华一心扑在工作上,致力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他带领村民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组织修建灌溉渠道,打井挖塘,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农村副业,鼓励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开办小型加工厂,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在他的带领下,留庄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1960 年,薛平华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首届民兵英雄代表会,再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也是对留庄民兵营以及他为家乡建设所作出贡献的充分肯定。1964 年,他领导的留庄民兵营,被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命名为 “英雄民兵营”,成为全国民兵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激励着全国各地的民兵队伍奋勇前行。 蒙冤受屈,坚守信念 然而,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薛平华却遭受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他被无端指责为 “走资派”“反革命”,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职务被撤销,甚至被关进牛棚,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薛平华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信党和人民终有一天会还他清白。他始终没有向恶势力低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痛苦和冤屈。 沉冤得雪,精神永存 1976 年,随着 “四人帮” 的倒台,“文化大革命” 宣告结束。中共河南省委、省军区迅速展开调查,为薛平华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和职务。此时的薛平华,虽然已经年逾六旬,身体也因多年的磨难而大不如前,但他那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心依然炽热。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继续为留庄村的发展和民兵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8 年 2 月,薛平华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 72 岁。他的离去,让留庄村的村民们悲痛万分,他们纷纷自发地前来为这位曾经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老书记送行。薛平华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成为了济源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如今,在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薛平华家庭党史教育展馆内,那只褪色泛白的葫芦舟依然静静地陈列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见证着薛平华这位英雄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