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公元1914年-1996年]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王志强,男,回族,河南济源人,河南省立安阳高中毕业,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革委会副主任。 王志强,回族,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人。他是一位从济源走出的杰出革命者,曾三次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第十两届中央候补委员,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投身革命,奔赴延安 王志强出生于济源邵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学时期,他在省立安阳高中就读,接受了新思想和新知识,开阔了眼界,也培养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 1938年5月,王志强参加了中共晋豫边特委在其家乡邵原北寨村举办的“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由此踏上革命道路。这个训练班被当地人称为“小抗大”,在这里,王志强接受了系统的抗日理论和军事训练,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由于他聪慧勤奋、机智英勇,很快就被晋豫边党政军领导看中,随后被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抗大,王志强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理论和军事知识。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刻苦,成绩优异,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和革命素养。 之后,他又被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中央党校是当时培养我党、我军高级干部的重要学府,王志强在这里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提升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领导能力,为他日后从事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战西北,奉献边区 从中央党校毕业后,王志强被派往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斗争。他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之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和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王志强先后担任西北工作委员会所办的民族部高级班指导员,延安民族学院班主任、注册室主任、党总支组织委员,延安大学民院人事秘书,陕甘宁边区公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共三边地委统战部干事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牢记党的使命,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团结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为巩固和发展边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事业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 建设新宁夏,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王志强留在宁夏、甘肃地区工作,曾任宁夏、甘肃省委的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民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他致力于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和统一战线工作,积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他深入基层,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了当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1968年以后,王志强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革委会副主任等职。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他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当时,宁夏地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社会秩序混乱,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王志强临危受命,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非凡的领导能力,积极稳定局势,恢复生产。 他注重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努力消除“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他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生产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宁夏实际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在他的领导下,宁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取得了一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王志强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认可,《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等多次报道他的工作事迹。他也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的高度赞扬,成为宁夏地区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共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王志强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鞠躬尽瘁,风范长存 王志强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他为人正直,作风朴实,廉洁奉公,深受宁夏人民和济源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始终关心家乡济源的发展,虽然工作繁忙,但仍会抽空了解家乡的情况,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1996年8月,王志强在银川病逝。他的离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宁夏人民和济源家乡人民都深感悲痛。然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辉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王志强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尤其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济源人民的骄傲,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和宁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