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聂政

战国四游侠

聂政

聂政[春秋战国][?-前397年,战国四游侠]+像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聂政,战国时期的侠客,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在河南禹州市市区西北有纪念他的聂政台。
聂政:战国刺客中的孤勇者与孝义典范

聂政(?-前397年),战国时期韩国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人,与荆轲、专诸、豫让并称“战国四大刺客”。他以决绝的刺杀行动和毁容自戕的惨烈结局闻名于世,其生平虽无确切生卒年可考,却在《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典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象征。相较于其他刺客,聂政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孝义”与“侠义”熔铸于一身,其故事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刺客伦理,更折射出底层士人在乱世中的生存抉择与精神坚守。

一、轵邑少年:隐于市井的侠气初萌
聂政出身于轵邑一个普通平民家庭,时值战国中期(约公元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轵邑成为韩国重要城邑,因地处中原交通要冲,商贾云集,亦充斥着三教九流。据《史记》记载,聂政“为气任侠”,自幼崇尚勇武,年轻时便练就一身好武艺,尤擅剑术,其剑法令对手“未见其形,已感其锋”。

青年时期的聂政因打抱不平,失手击杀当地恶霸,为避官府追捕,被迫带着母亲和姐姐聂荌逃往齐国,隐居于临淄市井,以屠宰为业。这段隐姓埋名的生活,虽看似平凡,却磨砺了他的隐忍与坚韧。《战国策·韩策》记载他“鼓刀以屠”,每日挥刀宰牲,既为生计,亦暗中锤炼腕力与爆发力,其屠宰技艺之精湛,令临淄屠夫皆叹服。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赡养母亲、保护姐姐视为己任,即便身处底层,也从未因贫困或屈辱动摇这份责任——这正是聂政区别于其他刺客的核心特质:在“侠”的刚烈之外,更有“孝”的柔软。

当时的齐国是战国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名士云集,聂政在市井中耳濡目染,逐渐形成对“义”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侠义不仅是武力相向,更需坚守本心,不为利益所惑。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刺杀行动埋下伏笔——他最终接受任务,并非为财,而是为“知己”之谊与对母亲的终极安顿。

二、濮阳受托:士为知己者死的缘起
聂政在齐国隐居数年,其勇武之名仍悄然流传。此时,韩国发生了一场权力斗争:大夫严仲子(名遂)因与国相侠累(名傀)政见不合,遭侠累当众羞辱,险些被害,被迫流亡他国。严仲子心怀怨恨,遍访天下勇士,欲寻刺客刺杀侠累,为自己复仇。

经人举荐,严仲子得知聂政的事迹,遂前往齐国拜访。初次见面,聂政因需侍奉母亲,婉言拒绝了严仲子的请求。但严仲子并未放弃,他“数反”(多次往返),始终以礼相待,甚至在聂政母亲寿辰时,备下厚礼——百镒黄金(约合今200公斤)作为贺礼。聂政坚辞不受,坦言:“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史记·刺客列传》)

严仲子见聂政如此,便屏退左右,向其坦陈心迹:“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这番话既表明了送礼的诚意,又暗示了求助的意图。聂政虽未明言应允,却已将这份“知己”之情铭记于心。他深知,严仲子的尊重远超黄金本身,这是对他“义”的认可。

数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他安葬母亲,守孝三年,又为姐姐聂荌寻得妥善归宿,了却后顾之忧。此时,他慨然叹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史记·刺客列传》)这段独白道出了他的抉择:母亲已逝,再无牵挂,唯有以死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

于是,聂政西行至濮阳,面见严仲子,主动请缨刺杀侠累。严仲子喜出望外,欲为其配备助手,聂政却拒绝道:“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史记·刺客列传》)他选择独自行动,以减少暴露风险,这份周密考量,尽显其勇之外的智。

三、韩都刺杀:孤身闯相府的决绝
公元前397年(一说前396年),聂政抵达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他摸清侠累的行踪规律——侠累身为国相,出入皆有重兵护卫,府邸戒备森严。但聂政并未退缩,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最不可能成功的方式:孤身闯入相府。

《史记》记载了刺杀的全过程:“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这段文字虽简,却充满张力:聂政手持长剑,无视府中卫士的戟阵,径直冲上台阶,一剑刺死侠累。在卫士的围攻中,他浴血奋战,连杀数十人,展现出惊人的武力与勇气。

刺杀成功后,聂政深知自己难以脱身,更担心暴露身份会连累姐姐聂荌和严仲子。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惨烈的决定:“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史记·刺客列传》)他用剑划破自己的面容,挖出双眼,再剖腹出肠,以极其痛苦的方式自戕。这种毁容自戕的行为,是为了让韩国官府无法辨认其身份,从而保护亲人与雇主。

聂政的死,将“侠义”推向了极致——他不仅完成了对“知己”的承诺,更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践行了对家人的守护。这种决绝,远超一般刺客的“舍生取义”,融入了对亲情的终极担当。

四、姐弟同烈:孝义精神的终极绽放
聂政死后,韩国官府将其尸体置于街市,悬赏千金追查其身份,“悬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史记·刺客列传》)

消息传到齐国,聂政的姐姐聂荌闻讯,立刻猜到死者是弟弟。她悲痛欲绝,毅然前往韩国都城。抵达阳翟街市,看到弟弟被毁容的遗体,聂荌伏尸痛哭,向围观者宣告:“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

周围的人皆震惊,劝她:“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聂荌回答:“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史记·刺客列传》)

这段话既是对弟弟的理解,也是对“义”的诠释:聂政隐于市井,是为赡养母亲;他毁容自戕,是为保护姐姐;而他最终赴死,是为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聂荌不愿弟弟的声名被埋没,即便面临杀身之祸,也要公开其身份,让世人知晓聂政的忠义。

说完这番话,聂荌“乃抱尸恸哭,死政之旁”——她在弟弟的尸身旁痛哭而亡,以死殉弟。

聂荌的举动,让聂政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刺杀事件,升华为一场“姐弟同烈”的悲剧。如果说聂政的“义”是刚烈的行动,聂荌的“义”则是悲壮的见证,二者共同构成了战国时期“孝义”精神的完整图景。正如清代学者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言:“聂政之刺,止是为严仲子,而聂荌之死,乃为聂政,乃为千古义士之名。”

五、历史回响:刺客伦理与文化符号
聂政的故事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中“侠义”与“孝义”的经典符号。

在史学评价中,司马迁将聂政列入《刺客列传》,并给予高度肯定:“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他认为,聂政等人虽行刺杀之事,但其“立意”(初衷)光明磊落,不违背自己的志向,因此名垂青史并非偶然。相较于专诸的“为公子光夺权”、豫让的“为智伯复仇”、荆轲的“为燕国刺秦”,聂政的行动更聚焦于个人之间的“知己”情谊与家庭责任,其动机更为纯粹,也更具人性温度。

在文学与艺术领域,聂政的故事被不断演绎。东汉蔡邕创作《琴操》,其中《聂政刺韩王曲》(后演变为《广陵散》)以古琴曲再现了刺杀的壮烈场景,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魏晋时期,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更使聂政的故事增添了一层悲壮的文化色彩。元代关汉卿的杂剧《邓夫人苦痛哭存孝》、明代传奇《聂政记》等,均以聂政为主角,强化了其“忠义”形象。

在济源当地,聂政的传说至今流传。轵城镇仍有“聂政台”遗址,相传为聂政刺杀侠累后尸体停放之处;“聂政祠”虽历经沧桑,其遗迹仍见证着当地人对这位先贤的纪念。济源民间将聂政与裴休、孙思邈等乡贤并列为“轵邑三贤”,视其为“孝义”与“勇毅”的象征。

结语:超越刺客的精神标杆
聂政的一生,虽以刺杀始,以自戕终,却超越了“刺客”的狭隘定义。他的故事,本质上是战国时期“士”阶层精神世界的缩影——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他们以个人的“义”对抗时代的“乱”,以有限的生命坚守无限的信念。

聂政的“义”,包含三层内涵:对母亲的“孝”,让他在隐于市井时拒绝冒险;对姐姐的“悌”,让他在刺杀后毁容自戕;对严仲子的“信”,让他在了无牵挂后慨然赴死。这三者的统一,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孝义刺客”。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聂政的故事仍能引发共鸣,正因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对承诺的坚守,对亲情的担当,对知己的感恩。这些价值,超越了时代与阶层,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济源大地上的聂政遗迹,不仅是对一位刺客的纪念,更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永恒致敬。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1 11:44
上一篇:裴休下一篇:荆浩
中国音乐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中央委员会委员
开国中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革命烈士
中国内地男歌唱家
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
四川省政协原主席
原北京大学校长
战国四游侠
开国中将
秦国名将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战国时期纵横家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赵国开国国君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卫国商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