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公元1911年-1997年]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李德英(1911年8月~1997年7月30日),字济民,是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石板沟人。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尤其在战乱时期为救助难童、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晚年还心系家乡教育,积极扶贫助学,深受世人尊敬。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战乱中创办教养院,救助难童 1938年,日军入侵济源,烧杀抢掠,当地百姓生灵涂炭,众多儿童失去亲人,饥寒交迫,被迫辍学,流落街头。面对如此惨状,李德英心怀悲悯,决心为这些难童提供帮助。在席光国、郑永亮、李钟宣、李宗鸿等几位忧国忧民的绅士的支持下,他们利用政府部分赈灾款,在张庄创办了“济源难童教养院”(后改称济源儿童教养院)。教养院由梁永泰任院长,李德英任副院长,具体负责教养院的生活和教学工作。 教养院成立之初,便收纳了300余名难童入校学习。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极为恶劣,办学条件艰苦卓绝。但李德英没有退缩,他领导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物资和经费,基本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艰难迁徙,坚守教育使命 从1938年到1945年,在长达8年的抗战岁月里,战火纷飞,教养院不得不在战乱中多次辗转迁移,先后经历了10多次搬迁。在这一过程中,李德英始终与师生们同甘共苦,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他不仅要为师生们寻找安全的落脚点,还要解决生活物资短缺、教学设备匮乏等问题。 尽管环境艰难,但李德英从未放弃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他精心安排课程,除了教授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品德修养。同时,鉴于当时的战争局势,教养所实行军事化管理,李德英还组织训练军棍、绳索,以及野外架桥梁、搭建瞭望塔、防空以及救护伤员等军事技能,让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为国家效力的本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德英因工作出色,后来升任教养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济源儿童教养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战乱时期济源地区的一片教育净土。8年间,教养院共培养出了1000余名实用人才,这些学生后来遍布各行各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投身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英依然坚守教育岗位,他先后在北京四中、三十六中任教。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他秉持着一贯的教育理念,认真备课、授课,关爱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同事们的尊敬。他将自己在战乱时期积累的教育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李德英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他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了活力,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离休后心系家乡,扶贫助学 1971年,李德英离职休养,但他壮心不已,济民报国之志不减当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他特邀数百名当年济源儿童教养院的学子相聚。故友重逢,大家感慨万千,共同回忆起在教养院的岁月,也谈及了家乡济源的教育现状。李德英深知,尽管新中国成立多年,但济源山区仍有一些儿童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风险。于是,他提议成立“济源儿童教养院扶贫助学会”,旨在资助品学兼优的济源山区困难儿童就学,这一提议得到了众多校友的积极响应。 为了支持扶贫助学会的工作,李德英率先垂范,捐资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校友也纷纷慷慨解囊,共捐资5万元,作为扶贫助学基金。此后,李德英还积极参与助学会的各项活动,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回到济源山区,深入了解贫困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亲自挑选资助对象,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实处。 李德英的善举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他常说:“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上学的机会。”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济源山区的教育问题,加入到扶贫助学的行列中来。 逝世与纪念 1997年7月30日,李德英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他的逝世让众多学生和亲友悲痛不已,为了报答其教育之恩,学生们将其骨灰从北京捧迎回其故里石板沟安放,并立碑纪念,以昭后人。 李德英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战乱时期创办教养院,拯救了无数难童的命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和平时期,他坚守讲台,培育祖国栋梁;离休后,仍心系家乡教育,扶贫助学,彰显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前行的道路,也为济源地区的教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德英虽然离开了,但“济源儿童教养院扶贫助学会”继续发挥着作用,传承着他的爱心与精神。在助学会的帮助下,一批又一批济源山区的困难儿童得以走进校园,追逐自己的梦想。同时,他的教育理念和扶贫助学精神也影响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爱心人士。 如今,每当人们提起李德英,都会想起他那慈祥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想起他在艰难岁月中为教育事业奔波的身影。他的故事在济源市广泛流传,成为了当地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激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生动教材。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济民报国”的誓言,让“李德英”这个名字成为了温暖与希望的象征,永远镌刻在济源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