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宜元[公元1868年-1940年]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尚宜元(1868~1940年),原名起鸿,又名复初、耐辱、光荣,是河南省济源市轵城乡张金村人。他一生追求革命,历经晚清、民国等时期,始终秉持着爱国为民的情怀,为反对封建帝制、抵制袁世凯独裁以及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志士仁人。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与投身反清革命 尚宜元生于耕读之家,自幼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勤奋好学,11岁起,先后在本村私塾、县立一小、沁阳省立甲种农校、武陟豫北法政专门学校等校读书,期间还曾在家务农,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后来,他考入河南省优级师范学堂,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深受触动。 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末年,封建统治腐朽,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深重。尚宜元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革命的向往,毅然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他踏上了革命之路,决心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在学校期间,尚宜元积极从事反对清王朝的革命宣传活动,他与孙中山先生书信往来,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指导,并将革命思想传播给身边的同学和民众。1911年,他与同盟会河南会员张钟端组织了开封武装起义,试图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在河南的统治。然而,起义不幸失败,河南巡抚宝棻下令对开封河南省立优级师范出身的学生进行侦查。督学吴某利用与尚宜元的同室关系,盗走了孙中山致尚宜元的亲笔信件,尚宜元因此遭到缉拿。幸得学生和民众的掩护,他才得以脱险,逃过了敌人的追捕。 投身反袁斗争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开始实行独裁统治,这让尚宜元等革命志士深感愤慨。1913年夏,孙中山先生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尚宜元积极响应,尽管二次革命最终失败,但他并未放弃反袁斗争。 1914年,尚宜元倡导“尚武救国”。他在任教期间,除了进行反袁宣传之外,还在自家广集青年志士,设练武场,置办练武器械,四处聘请名师教练,传授太极拳。每次训练后,他都会领导青年学生高呼“打倒袁世凯”等口号,以此来激发民众的反袁情绪,培养革命力量。 1915年秋,袁世凯公开鼓吹恢复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916年年初,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全国掀起了反对袁世凯复辟运动。尚宜元于秋季毅然同马银、马门、尚登宽、魏道等组织青年农民近百人,在济源南岭周楼村竖起了护国反袁大旗,举行讨袁武装起义。他们公开传檄,声讨袁世凯“背叛民国,复辟帝制”的罪行,号召民众“打倒袁贼,还我民国”。 此次起义原与黄河南岸的革命组织约定相互策应,不料南岸起义暴露过早而受到镇压,周楼起义队伍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尚宜元等首领被驻济袁军逮捕,袁军下令将他们处决。关键时刻,经常受尚宜元进步思想影响的济源县知事史菊生,明监暗保,对上应付,最终使尚宜元得以脱险。袁世凯死后,尚宜元等人被无罪释放。 致力于教育与社会改良 反袁斗争胜利后,尚宜元牢记孙中山先生“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名言,没有追求官职和名利,而是依然以教书为业。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播思想、改变社会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教育来启发民智,培养更多有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青年。 在教学过程中,尚宜元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爱国意识。他一向提倡“尚武救国,健身强种”,要求子女早晚练功,还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练功,希望通过武术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同时,他积极提倡妇女放足,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亲属和学生中的女性摆脱了缠足的束缚,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努力。此外,他还极力倡导植树造林,亲自带领学生植树,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并且,他坚决拥护禁烟,不准自家人沾染鸦片,连水旱烟也不准吸,在他的影响下,至今其子孙中无一人有吸烟嗜好。 投身抗日救亡与不屈抗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尚宜元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国家命运,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日军侵占济源后,尚宜元出任济源县抗日救国团秘书长,他参与制定保卫家乡和攻打沁阳日军的计划,为抗击日军出谋划策。 然而,由于长期操劳和年事已高,尚宜元不久后因病返家休息。但他并未因此而远离抗日事业,依然关注着战局的发展。是年秋,日伪维持会长郑子安想利用尚宜元在教育界的威望,请他出来为日伪统治服务。尚宜元严辞拒绝,他愤怒地说:“我已到了盖棺论定的老年了,怎能当那国人皆日可杀的汉奸?”。 郑子安不甘心,二次派人以日军可西司令名义请他进城议事,尚宜元避而不见。来人走后,他对儿子尚廷豪说:“我拒绝为日伪干事,必然会受到他们的仇视和报复;我年逾古稀,离家不能,只有让你出外参加抗日,报效国家了。”。在他的鼓励下,儿子毅然参加了抗日队伍,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 日军和汉奸对尚宜元的拒绝极为恼怒,多次对他进行恫吓,后来甚至烧了他家的房子。尚宜元面对敌人的残暴行径,毫不畏惧,但他内心充满了悲愤,最终气愤成疾。1940年,尚宜元带着国难家仇,含恨去世,终年72岁。 尚宜元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从追求反清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再到投身抗日救亡,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懈努力。他的爱国精神、革命意志和高尚品德,激励着无数济源儿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