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企言[公元1868年-1937年] 江苏常州天宁人物 周企言(1868 年-1937 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天宁。他是一位精明能干、心怀桑梓且在商业经营、地方建设与公益事业等多方面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在其近七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周企言凭借自身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为家乡常州的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常州天宁,这座江南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商业氛围。周企言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深受家乡文化和商业传统的熏陶。他的家庭在当地虽非名门望族,但长辈们勤劳实干的品质深深影响着他。在童年时期,周企言便展现出对商业活动的浓厚兴趣和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他常常跟随长辈穿梭于常州的集市,观察着各类商品的交易,心中默默记下了商业运作的种种细节,这为他日后投身商业领域奠定了初步基础。 少年时代的周企言,进入当地的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他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思想和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周企言也开始关注这些新思潮、新技术,他的视野不断拓宽,思维愈发活跃。在学习过程中,周企言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善于思考和质疑,对传统观念和既有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为他日后在商业经营和社会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青年时期的周企言,毅然投身于商业领域。他从最基础的小本生意做起,凭借着诚信经营和灵活的商业头脑,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在积累了初步的资本后,周企言敏锐地察觉到了新兴行业的发展潜力。1890 年,他果断投资创办了一家小型纺织作坊。在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周企言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亲自前往上海等地,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他还注重产品质量,严格把控每一道生产工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纺织作坊逐渐走上正轨,生产的纺织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业务也不断拓展。 随着纺织作坊的规模不断扩大,周企言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将作坊升级为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不惜重金聘请专业人士来厂指导,并选派年轻有潜力的员工外出学习。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纺织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渐成为常州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纺织企业。周企言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积极拓展业务,涉足印染、服装制造等相关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常州纺织业的繁荣发展。 在商业经营取得成功的同时,周企言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他深知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1905 年,周企言出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他亲自参与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从校舍的选址、设计到教学设备的采购,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周企言高薪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不乏留学归国的学者。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周企言倡导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周企言还十分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常州,遇到灾荒之年,他总是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他组织成立赈灾小组,四处筹集粮食、衣物等物资,亲自发放给受灾的百姓。为了让受灾百姓能够尽快恢复生产生活,他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恢复农业生产。在平时,周企言也十分关注孤寡老人、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他经常走访这些家庭,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他还出资创办了慈善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长期的救助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辛亥革命前后,周企言积极响应革命号召,支持民主革命事业。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宣传民主思想,呼吁人们推翻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和平等。他与许多革命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革命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周企言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进入民国时期,周企言继续在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地方商会的活动,为维护商家的利益、促进商业的繁荣出谋划策。他还关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常州的城市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的努力下,常州的商业环境不断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37 年,周企言因病去世,享年 69 岁。他的离世让家乡人民深感悲痛,但他留下的商业成就、教育理念和公益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周企言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有担当、有情怀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高尚品质,成为常州天宁乃至整个常州地区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为家乡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