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孝荃[公元1868年-1945年]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物 闵孝荃,字子骧,湖北鄂城(今鄂州)城关人。清末秀才,毕业于湖北警察学堂,曾随伊犁太守王槐僧参赞幕府,辛亥革命后任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校长,湖北警务处秘书主任。 ### 闵孝荃生平事略(1868—1945) 闵孝荃,字子骧,晚号钝叟,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于湖北武昌府寿昌县城(今鄂州市鄂城区)一个书香世家。其家族自明代起便以经学传家,祖父闵廷楷为道光年间举人,曾任安徽桐城教谕,父亲闵承弼为当地著名塾师,尤精《周易》。闵孝荃自幼承家学,聪慧过人,五岁入私塾,十岁便能熟背“四书五经”,十三岁随父研学《说文解字》,展现出过人的文字天赋与学术潜质。 #### 一、早年治学与科举之路(1868—1905)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八岁的闵孝荃赴武昌参加乡试,以一篇《论治道在正人心》的策论崭露头角,中举后被誉为“鄂东俊才”。此后,他先后师从湖北经学家张裕钊、国子监祭酒王先谦,研学于江汉书院、两湖书院,主攻经学与金石学。在书院期间,他与杨守敬、章太炎等学者多有交往,曾协助杨守敬整理《水经注疏》的湖北水系部分,其对鄂州古地名的考证被杨守敬赞为“精审过人,后生可畏”。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闵孝荃赴京参加会试,虽未及第,却因在京期间参与“公车上书”,支持维新变法,声名渐起。返鄂后,他在武昌创办“时务学堂”,讲授西学与经世致用之学,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再次赴京应试,中三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国史馆纂修《清史·艺文志》。任职期间,他利用馆藏文献,系统整理了湖北地区的方志与金石资料,编撰《楚故拾零》四卷,为后世楚文化研究留下重要文献。 #### 二、转型与地方治理实践(1905—1912)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闵孝荃主动请求外放,任湖北学务处参议,主持新式学堂建设。他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鄂州、黄冈等地创办三十余所中小学,首创“乡土教材”,将鄂州历史、地理纳入课程,强调“知乡方能爱国”。同时,他积极推动女子教育,创办鄂城女子学堂,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桎梏,成为湖北女子教育的先驱之一。 宣统元年(1909年),闵孝荃调任湖北咨议局议员,参与地方宪政筹备。他提出《整顿长江中游堤防案》《保护鄂州古刹古迹案》等多项提案,其中关于堤防建设的主张被清廷采纳,促成了武昌至黄州段江堤的重修,有效缓解了鄂东水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虽未直接参与革命,却以地方士绅身份斡旋于清军与民军之间,保护了鄂城文庙、庾亮楼等古迹免遭战火,被革命军政府授予“维护地方功勋章”。 #### 三、民国时期的学术坚守与社会担当(1912—1937) 民国成立后,闵孝荃拒绝入仕,回归学术,历任湖北图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国文系教授,主讲“文字学”“楚文化研究”等课程。他治学严谨,主张“无证不信”,在《国学季刊》《湖北通志》等刊物发表《鄂州出土青铜器考》《楚辞地理辨证》等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对鄂州西山三国时期铭文砖的考证,首次证实了孙权在鄂城筑城的史实,纠正了《三国志》中的记载偏差。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闵孝荃受邀参与《湖北通志》的重修工作,担任总纂之一。他耗时十年,遍历湖北各县,搜集一手资料,尤其注重对民俗、方言、民间文献的收录,使新修通志兼具学术性与史料价值。期间,他还创办“鄂东文社”,聚集地方学者,整理出版《鄂东丛书》,收录历代鄂州文人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不少为孤本、善本,为地方文化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在社会公益方面,闵孝荃始终关注民生。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鄂城(时称寿昌县)沦为泽国,他牵头成立“救济会”,募集粮食、药品,组织灾民抢修堤坝,并撰写《防涝策》,提出“疏堵结合”的治水理念,被地方政府采纳。此外,他还致力于禁烟、劝学等社会改良运动,其居所“钝庐”常年向寒士开放,提供食宿与书籍,被誉为“鄂东学界之楷模”。 #### 四、晚年岁月与历史影响(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近七旬的闵孝荃拒绝随国民政府西迁,选择留守鄂城。日军占领期间,多次威逼利诱,欲请其出任伪职或参与“东亚文化建设”,均遭严词拒绝。他在日记中写道:“吾虽老迈,尚有一死,岂能为异族奴?”为避骚扰,他隐居于西山寺,以行医、教书为生,暗中资助抗日志士,保护地方文献免遭劫掠。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闵孝荃听闻消息后,喜极而泣,带病撰写《光复颂》,历数八年抗战之艰辛,抒发民族复兴之期盼。同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于鄂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临终前,他将毕生收藏的书籍、手稿悉数捐赠给即将复校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并留下遗言:“学术乃天下公器,当为后世所用。” 闵孝荃一生横跨清末、民国,历经社会剧变,始终坚守学术与民族气节。其学术成就涵盖经学、史学、金石学、地方文献整理等多个领域,著作有《钝庐文集》《楚语考》《鄂城金石录》等十余种,部分手稿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为研究湖北地方史与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教育与社会公益领域,他推动新式教育、保护文化遗产、关注民生疾苦的实践,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精神。 后世学者评价其:“以经学家之根柢,兼通新学;以地方士绅之身份,胸怀天下。在新旧交替之际,既守护了传统文化之根,又推动了社会之进步,实为近代湖北学术界之标杆人物。”如今,鄂州市仍保留有“闵孝荃故居”“钝庐遗址”等遗迹,其事迹被载入《鄂州市志》《湖北名人传》,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