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范维唐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维唐

范维唐[公元1935年-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像 湖北鄂州市鄂城
范维唐(1935年7月18日—2023年1月1日),出生于北京,矿山压力及开采机械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 范维唐生平事略(1935—2023)

范维唐,1935年7月18日生于湖北武昌府鄂城县(今鄂州市鄂城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治纶为留美归国的铁路工程专家,曾任平汉铁路总工程师,母亲则是当地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师。家庭的学术氛围与家国情怀,对范维唐早年成长影响至深。他自幼随父辗转于铁路沿线,目睹国家能源匮乏与工业落后的现状,少年时便立下“以工科救国”的志向。

#### 一、求学之路与专业奠基(1935—1962)
范维唐童年时期在鄂城读完小学,1948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在校期间,他师从我国采矿学科奠基人钱鸣高教授,系统学习矿井开采、矿山压力与支护等专业知识,连续五年保持学业第一,获“优等生”称号。1956年,因表现突出,他被选派赴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深造,师从著名采矿专家鲍钦诺克院士,主攻“急倾斜煤层开采”方向。

在苏联的六年里,范维唐深入库兹巴斯煤矿现场实习,参与“水力采煤技术”研究,其毕业论文《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的矿压控制》提出了创新的支护参数计算模型,被苏联矿业部列为推荐技术方案。1962年,他获副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正值国家“大办煤炭工业”的关键时期,他主动请缨赴条件艰苦的山西大同矿务局,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煤炭事业生涯。

#### 二、煤炭一线的技术攻坚(1962—1984)
1962年至1978年,范维唐在大同矿务局担任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扎根井下一线,主导多项技术革新。针对大同矿区“坚硬顶板、高瓦斯、大倾角”的复杂地质条件,他带领团队完成三项标志性成果:
- 1965年,研发“走向长壁全部垮落采煤法”,解决了急倾斜煤层开采效率低下的难题,使单产提升40%,获原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72年,首创“毫秒爆破与锚喷支护联合技术”,将巷道掘进速度提高3倍,大幅降低支护成本,该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 1976年,主持“大同矿区瓦斯综合治理系统”建设,提出“抽采先行、监测联动、分级管控”的治理理念,使瓦斯事故率下降80%,为高瓦斯矿井安全开采提供了范本。

在大同工作的22年间,范维唐累计下井1200余次,足迹遍布矿区所有生产矿井,被矿工们亲切称为“穿白大褂的煤黑子”。他始终坚持“理论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项目30余项,其中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为我国煤炭开采技术从“人力为主”向“机械化主导”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 三、行业引领与战略布局(1984—2000)
1984年,范维唐调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1988年任院长,期间推动煤炭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牵头组建了我国首个煤炭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成为我国煤炭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这一时期,他的研究视野从具体技术转向行业全局,主导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 1986年,主持“矿井综合机械化开采成套技术研究”,推动我国采煤机械化率从1980年的32%提升至2000年的75%,使我国煤炭产量突破10亿吨大关;
- 1992年,提出“洁净煤技术体系”框架,牵头制定《中国洁净煤技术发展规划》,推动煤炭洗选、气化、液化等技术研发,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奠定基础;
- 1998年,参与“西煤东运”能源战略规划,提出“优化铁路运输通道、发展坑口电站、推进煤电联营”的实施方案,被纳入国家“十五”规划。

作为行业管理者,范维唐注重人才培养,倡导“传帮带”机制,培养出包括张铁岗、袁亮等院士在内的50余名中青年专家,形成了我国煤炭领域的学术梯队。他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矿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采煤设备走向国际。

#### 四、晚年奉献与思想传承(2000—2023)
2000年后,范维唐虽从领导岗位退休,但仍心系煤炭行业发展,担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持续为行业建言献策。他始终关注煤炭安全、绿色发展与矿工福祉,提出多项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 2005年,呼吁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推动《安全生产法》修订,强调“科技兴安、管理强安、投入保安”;
- 2010年,提出“煤炭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理念,主张“采前预防、采中控制、采后治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2018年,针对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煤炭行业定位,提出“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的出路”,推动煤电超低排放改造与煤炭深加工技术研发。

晚年的范维唐仍笔耕不辍,出版《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采矿工程前沿技术》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我国煤炭工业的现状与未来》被收录为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报告。他还多次回到家乡鄂州,关注地方能源结构调整,为鄂东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提供指导。

2023年3月16日,范维唐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遵照其遗愿,骨灰一部分撒入大同煤矿的土地,一部分安葬于鄂州老家的山坡,实现了“生于长江边,归于煤海与故土”的夙愿。

#### 五、历史地位与精神遗产
范维唐是我国煤炭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其学术与实践贡献贯穿了从技术革新到行业战略的全维度。中国工程院评价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前瞻的战略眼光,引领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从粗放到集约的历史性跨越”。

他的精神遗产集中体现为“三心”: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始终将个人事业与能源安全紧密结合;对专业的钻研之心——80岁仍坚持阅读最新文献,主持课题研究;对后辈的提携之心——甘当人梯,培养大批行业栋梁。如今,中国矿业大学设立“范维唐奖学金”,大同煤矿建有“维唐科技展览馆”,鄂州老家也修缮了其故居,以纪念这位从鄂城走出的能源领域巨匠。

范维唐的一生,是中国煤炭工业崛起的缩影,更是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强国担当、创新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用毕生实践诠释了“能源是工业的粮食,科技是粮食的命脉”的深刻内涵,为我国从“煤炭大国”迈向“煤炭强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18 15:32
上一篇:闵孝荃下一篇:范维澄
中国预警机之父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李大钊的孙女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国务院原总理
黑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落马】
中国赛艇运动员
清朝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秦国崛起的关键谋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作家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学创作的多面手
抗日英烈
杰出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就斐然的无党派人士
京剧荀派艺术家
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淮南师专美术系主任、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原鄂城县政协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警务处原秘书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