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盛浩如

满门忠烈

盛浩如

盛浩如[公元1908年-1932年]+像 湖北鄂州市梁子湖人物
### 盛浩如:梁子湖畔的革命星火(1908年-1932年)

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的历史长河中,盛浩如是一位以青春热血点燃革命火种的英烈。他生于动荡的清末,成长于民族危亡的年代,在短暂的24年生命里,从一个乡村青年蜕变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最终为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的事迹,如梁子湖的浪花,虽已远去,却永远激荡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


#### 一、湖畔少年:烽火年代的觉醒(1908年-1925年)

1908年,盛浩如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今鄂州市梁子湖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值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期,列强环伺,清廷腐朽,民生凋敝。梁子湖地区虽风光秀丽,却也难逃封建剥削与战乱之苦,苛捐杂税、地主压迫让底层百姓挣扎在温饱边缘。

盛浩如的童年,是在田埂与湖滩上度过的。他自幼聪慧,虽家境贫寒,父母仍咬牙送他进当地私塾读书。在私塾中,他接触到《三字经》《论语》等传统典籍,却更对先生偶尔提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念念不忘。少年时的他,常目睹乡邻因欠租被地主欺凌、因苛税被官吏鞭打,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社会的愤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也波及到偏远的梁子湖地区。彼时11岁的盛浩如,虽不完全理解“民主”“科学”的含义,却从返乡学子的宣讲中听到了“反抗压迫”“救国救民”的口号。他第一次意识到,个人的苦难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此后,他开始偷偷阅读进步书刊——那些被当局列为“禁书”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对工农解放的呼吁,让他看到了改变社会的希望。

1923年,盛浩如考入武昌县立中学。这所学校聚集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和学生,其中不乏早期共产党员。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新文化知识,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常常秘密集会,讨论国家前途,抨击社会黑暗。盛浩如思维敏捷,发言犀利,很快成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他曾在作文中写道:“吾辈生于斯,长于斯,见同胞之苦难,若坐视不理,何异于豺狼之帮凶?”字里行间,已显露革命志向。


#### 二、投身革命:从学生到农运先锋(1925年-1927年)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全国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武昌县立中学的学生积极响应,盛浩如作为组织者之一,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呼吁“收回租界”“打倒帝国主义”。在斗争中,他的组织能力与革命热情得到充分展现,也引起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注意。同年,经该校党员教师介绍,盛浩如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入党后,盛浩如的革命活动更加积极。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湖北,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党组织派遣盛浩如回到家乡梁子湖地区,发动农民运动。他深知,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唯有唤醒他们,才能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

回到家乡后,盛浩如脱下学生装,换上粗布衣,深入田间地头,用乡音与农民谈心。他向农民宣讲“耕者有其田”的道理,揭露地主与劣绅的剥削本质。起初,许多农民因惧怕报复而犹豫,盛浩如便从自家亲戚做起,带头减租减息,组织“农民协会”(简称“农会”)。他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的口号,迅速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

短短数月,梁子湖周边的农会会员发展到数千人。盛浩如带领农会会员清算地主财产,将粮食分给饥民;废除不合理的租约,让农民有了喘息之机;还建立了农民自卫军,抵御地主武装的反扑。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盛代表”,说:“有了盛代表,我们再也不受欺负了!”

1927年,盛浩如被选为武昌县农协委员。他在全县农运大会上发言,强调“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推翻旧世界”。此时的他,已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成熟的农运领袖。


#### 三、白色恐怖:在血泊中坚守信仰(1927年-1930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同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分共”,湖北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梁子湖地区的地主劣绅趁机反扑,农会被解散,农民自卫军遭到围剿,许多革命者被捕杀。

面对血雨腥风,盛浩如没有退缩。党组织指示他转入地下,继续坚持斗争。他将农会骨干转移到梁子湖的芦苇荡中,利用湖区复杂的地形与敌人周旋。白天,他隐蔽在湖心岛的渔民家中;夜晚,他划着小船,在各村秘密联络党员,重建党组织。

一次,为传递一份紧急情报,盛浩如冒着暴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他在齐腰深的湖水中跋涉数小时,抵达联络点时已浑身泥泞,高烧不退。但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将情报交给同志,确保了一次伏击战的胜利。同志们劝他保重身体,他却说:“革命哪有不流血的?只要能打垮敌人,这点苦算什么!”

1928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恢复农村革命根据地,盛浩如被任命为中共武昌县委委员,负责梁子湖地区的武装斗争。他根据上级指示,将分散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梁子湖游击队”,并亲自担任队长。游击队以芦苇荡为依托,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战术,多次袭击地主武装和国民党地方政权,缴获武器弹药,救济贫苦百姓,成为当地反动派的“心腹大患”。

为了消灭游击队,国民党军队联合地主武装对梁子湖地区进行“清剿”。他们烧毁村庄,搜捕革命者,甚至悬赏通缉盛浩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盛浩如始终保持乐观。他常对队员们说:“黑暗总会过去,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红旗一定会重新插遍梁子湖!”


#### 四、星火不灭:为理想献出生命(1930年-1932年)

1930年,全国红军势力发展壮大,湖北各地的革命斗争也迎来新的高潮。盛浩如根据省委指示,率梁子湖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行动,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斗。他利用对湖区地形的熟悉,多次带领红军绕到敌人后方,切断补给线,为战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梁子湖地区一片泽国,灾民流离失所。国民党政府不仅不赈灾,反而趁机横征暴敛。盛浩如一边组织游击队抢救灾民,分发粮食;一边发动群众抗税,揭露国民党的腐败。他在灾民大会上说:“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顾百姓死活的豺狼!我们要团结起来,向官府要饭吃,向地主夺回土地!”

灾民的反抗情绪被点燃,抗税斗争席卷武昌县。国民党当局震怒,调集重兵镇压。1932年春,敌人得到叛徒告密,得知盛浩如正在梁子湖沿岸的一个小村庄召开秘密会议。数千名敌军包围了村庄,游击队陷入重围。

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盛浩如主动承担起断后任务。他带领几名队员坚守在村口的土坯房里,与敌人展开激战。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木棍还击。战斗持续到傍晚,队员们相继牺牲,盛浩如也身中数枪,不幸被俘。

敌人对盛浩如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下落。面对酷刑,盛浩如始终坚贞不屈。他痛斥敌人:“你们可以杀死我,但杀不绝革命!总有一天,人民会推翻你们的统治!”

1932年5月,盛浩如被敌人押往武昌县刑场。临刑前,他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慷慨就义,年仅24岁。


#### 五、英名永存:梁子湖畔的精神丰碑

盛浩如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梁子湖畔的山坡上。尽管敌人下令“铲平坟墓,消除影响”,但每当夜深人静,总有百姓悄悄为他扫墓、献花。

新中国成立后,盛浩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武昌县人民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碑上刻着“盛浩如烈士永垂不朽”。如今,梁子湖区的中小学将他的事迹纳入校本课程,当地纪念馆中陈列着他用过的油灯、读过的书籍,向后人讲述这位青年英烈的故事。

盛浩如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他从梁子湖畔的贫苦少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誓言。他的事迹,彰显了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坚守信仰、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正如梁子湖的水,历经风雨而不息,盛浩如的革命精神,也将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如盛浩如般的年轻生命——他们以青春为炬,照亮了黑暗的旧中国,也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18 15:50
上一篇:左宗纶下一篇:罗有礼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革命烈士
商务七烈士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开国少将
原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少将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开国上将
音乐家
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
罗蒙集团股份总裁
满门忠烈
革命烈士
著名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坚贞不屈血洒雨花台
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阜宁人物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满门忠烈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