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朗:为理想献身的革命先驱
董朗,原名董嘉智,号仲明,1894年4月24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平安乡董家河村(现属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个务农家庭。他的少年时期,辗转于龙泉驿和成都读书,汲取知识养分,心怀对未来的憧憬。青年时代,董朗投身教育工作,受友人邀请前往雅安任教,后又在成都担任家庭教师。1920年春,他迁居成都,生活虽平淡,却难掩其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中,董朗深受启迪与教育,救国救民的信念在心中愈发坚定,他决心向外探寻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1920年冬,董朗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心,变卖了父亲临终前分给自己的四亩土地作为路费,准备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抵达上海后,他被工人阶级如火如荼的爱国斗争精神深深触动,毅然放弃了出国求学的计划,选择进入大中华纱厂做工,从此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之中。在工厂里,董朗亲身感受到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的紧迫性。192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1924年初,为了系统学习军事知识,提升自己的革命能力,董朗前往广州,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校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技巧,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组织,思想觉悟和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毕业后,董朗留校担任第三期学员队中尉副队长,为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25年6月,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爆发,董朗积极响应号召,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他负责组织工人武装纠察队,日夜在街头和工区巡逻,维护罢工秩序,保护工人权益。因其在罢工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被推选为出席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并荣获大会颁发的奖章。同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肇庆组建了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独立团,董朗担任参谋,协助团长叶挺率师北伐。在北伐途中,董朗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英勇果敢,屡立战功。1926年10月,北伐军成功攻下武汉,不久后,董朗调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团一营营长。1927年春,北伐军挥师向河南进军,5月,在与奉系军阀张作霖部激战于上蔡地区时,董朗率全营战士坚守西洪桥。面对敌人步、骑、炮兵的联合进攻,北伐军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七十团伤亡惨重。但董朗毫不退缩,亲自率部出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不幸中弹负伤。即便如此,他仍坚守在西洪桥河堤上,顽强地指挥战斗,直至援军赶到。随后,他又迅速带领部队乘胜追击,与兄弟部队一同解放了上蔡县城。由于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董朗受到嘉奖,被提升为七十团团长。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董朗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毅然率部随叶挺前往南昌参加起义。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董朗指挥七十团向驻守在南昌百花洲卫戍司令部等处的敌人发起突然进攻。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经过激烈战斗,全歼守敌,缴获大批枪支,并成功释放了100多名政治犯,为起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8月5日后,起义军撤离南昌,董朗率部随前委和总指挥部南下,历经临川、瑞金、上杭等地,9月下旬占领潮安、汕头。然而,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以及我军分兵御敌的策略失误,起义军被迫向普宁撤退。10月3日,周恩来在普宁流沙镇天后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武装人员向海陆丰撤退,此时董朗已升任第二十四师师长。起义军刚从流沙镇出发不久,就遭遇敌军两个师的猛烈袭击。董朗临危不惧,立即率部迎敌,迅速抢占制高点,全力掩护首脑机关突围。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起义军成功突围,但部队损失严重。在与首脑机关失去联系的艰难情况下,董朗和党代表颜昌颐牢记“流沙镇会议”精神,收集二十四师余部,继续坚定地向海陆丰前进。10月7日,董朗率领着1300多名战士抵达碣石溪,与东江农民自卫军胜利会师。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董朗率领的这支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革命武装与东江人民武装紧密结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第二师,董朗担任师长。此后,他率领红二师活跃于海丰岩石、惠阳中峒与紫金南岭一带,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他们四处出击,消灭了多股军阀土匪武装,高高树起苏维埃红旗,建立起工农革命政权,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不久,董朗率红二师与红四师顺利会合,在彭湃的领导下,共同致力于创建和扩大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他们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根据地的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29年5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董朗撤离东江前往上海。8月,他又奉中共中央之命奔赴湖南,在贺龙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工作。在湘鄂西,董朗先后担任中共湘鄂西特委委员、江左军总指挥、红四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他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参与指挥了一系列战斗,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组织和训练部队,加强军事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注重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政权,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1932年,夏曦担任中共湘鄂西分局书记兼红二军团政委后,极力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根据地内大搞肃反扩大化。在这场错误的运动中,董朗不幸被诬陷为所谓的“改组派”,于1932年10月被逮捕杀害,年仅38岁。董朗的牺牲是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他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斗争,却在错误路线的迫害下含冤而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给董朗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以表彰董朗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周恩来、董必武、陈赓、贺龙、徐向前等革命先辈先后回忆、赞颂董朗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聂荣臻元帅更是亲自为其题词“董朗烈士永垂不朽”,高度赞扬了董朗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董朗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