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洪沅

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张洪沅
张洪沅[公元1902年-1992年,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像 四川成都市双流区人物
张洪沅,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字佛宁,190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他对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速率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参与或主持创办了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的3个应用化学研究所,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重庆大学第四任校长,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化工原理》教材,培养了几代学子。他毕生热心学会工作,是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创办者之一。
张洪沅:中国化工教育与科研的先驱者
张洪沅于1902年出生在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童年时期,父母早早离世,家境清贫,他由伯母抚养长大。1916年,凭借优异成绩,张洪沅考取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时,他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常常同时开展两项实验,全学期的实验任务往往不到一半时间就能完成。鉴于他成绩优异却家境困难,学校安排他为学习后进的同学补课,以获取微薄报酬。三个暑假里,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一次与同学前往河北唐县开展农村调查;一次到天津农业试验场学习;还有一次在北京市内为公司翻译科技资料。这些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凭借科技优势侵略中国的现实。他立志通过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兴办实业,走“教育救国”“工业救国”之路,以实现强国雪耻的目标。

1924年8月毕业后,张洪沅赴美留学,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三年级学习。留学期间,一件事深深刺痛了他:冬令会期间,一名同学因是有色人种,竟遭理发店拒理。张洪沅与同学们义愤填膺,集体提出抗议。这一事件让他深刻体会到国家落后导致民族受歧视的耻辱,于是立下“刻苦学习,振兴中华乃我辈己任”的誓言。此后,他学习愈发勤奋,还利用暑假前往加州大学选修“企业管理”等三门课程。1926年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他马不停蹄地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前往麻省的途中,他还进入威斯康辛大学暑期学校,学习“微分方程”和“有机制备”两门课程。1928年1月,张洪沅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随后前往俄亥俄纸厂担任化学工程师,后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30年,他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晋升为副研究员,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当时,美国中部一所州立大学欲聘请他担任助理教授,但要求他加入美国籍,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学成后要为祖国的富强效力。”

1931年回国后,面对化工厂的邀请,张洪沅毅然选择“教育救国”之路。他深知人才对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而教育正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于是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担任教授。1932年,他前往南开大学化工系任教,讲授“化工原理”“化工计算”等课程,着手编写教科书,并开展科研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洪沅来到四川大学,担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创办了四川大学应用化学研究室,并于1939年在化学系增设化验专修科。1942年,张洪沅出任重庆大学校长,任职期间,他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学校发展作出诸多贡献。重庆大学改行校务委员制后,他成为校务委员之一,继续投身教学工作。1952年和1956年,张洪沅先后调任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及成都工学院教授,凭借在化工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被聘为我国化学工程一级教授。高校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他一边教学、编著教材,一边担任研究生导师,先后招收六届研究生,指导完成十余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化学工程论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粉碎“四人帮”后,他迅速投身教学与科研工作。1978年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他继续担任教授兼化工系主任,后任化工系名誉系主任。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精神矍铄,积极参与研究生指导、教材编审、学术论著审改等工作,踊跃出席各类学术会议和社会活动,笔耕不辍,直至1992年在成都因病逝世。

张洪沅的学术生涯成就斐然。1930年2月,他在美国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担任首届理事,并兼任会刊委员会和名词委员会主席。1931 - 1934年,他担任该学会会长。1932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学会”,并担任理事,1932 - 1944年期间,多次担任该学会会长、理事长。1934年8月,他创办发行中国《化学工程》杂志。1978年,他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1985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编委。此外,他还担任第一至第五届四川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参议、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和成都市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名誉顾问、四川大学化工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务。

在著作方面,1934年,他与谢明山教授合著我国第一本《化学工程机械》教材;1954年,主编我国第一本《化工原理》教材;1956年,与丁绪维、顾毓珍两位教授合著我国第一本高校统编《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教材;同年,主持编译苏联化工专著《干燥作业》;1957年,编写《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1964年,编写《化工过程及设备教学参考》;1979年,负责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程》;1990年,审改原成都科技大学编写的《化工原理设计导论》。在论文领域,他发表了《接触法硫酸反应速度的研究》《由棉籽废油裂制汽油》《温度对流体阻力的影响》《芦苇纸桨》《大豆乾酪素之提取》《相似论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发展近况》《气液传质》《塔设备》《液—液萃取》《搅拌》等上百篇论文。

张洪沅还是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国化学学会”及《化学工程》杂志的创办者之一。1929年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发现该校图书馆陈列着各国化工期刊,却独缺中国的,这促使他决心成立学会、创办高水平化工期刊,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学会成立后,他历经艰难,于1934年8月成功推出《化学工程》创刊号。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从1935年起,刊物开始用英文刊登文章并向国外发行。在他的努力下,刊物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国内稿件充足,还收到法国、德国同行的投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抗日战争期间,刊物辗转多地坚持出版,直至抗战后期被迫停刊。后来,国家重视该刊物,重印并更名为《化工学报》继续发行,张洪沅先后担任主编编委,如今《化工学报》仍是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在教育与科研领域,张洪沅同样成果卓著。他是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所编写的教材在国内影响深远。在科研方面,他善于整合科技力量,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创建与化工生产紧密结合的研究机构。在南开大学任教时,他与张克忠教授共同主持南开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兼任副所长;在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他分别创办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和研究室。这些机构秉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为工矿企业提供原料分析、成品化验及相关问题研究设计等服务,有力推动了我国橡胶、制盐、制药、制糖、酿造等行业的发展。他发表的众多研究论文及综述性文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参与和指导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十余篇相关论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年代对接触法制硫酸反应速率的研究,其博士论文《接触法硫酸反应速率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推导出更具工业实用价值的动力学方程式,为接触法制硫酸的工业化和设备设计合理化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成果被罗吉尔在《工业化学手册》中转载,所得公式被称为“张氏公式”,在学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张洪沅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化工教育与科研事业,他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不断前行。 
上一篇:董朗下一篇:胡代光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晚清明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湖南省委书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原重庆市委书记
国务院原副总理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十大武术家
坚毅无畏的革命先驱
开国少将
开国中将
开国大校
法学巨匠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国务院原副总理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烈士
广州市政协常委
印度政治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学者、书法家
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