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柴[清][?-1777年,清著名诗人] 山西晋中市介休市人物 董柴:诗韵人生与济世情怀 董柴(?—1777),字也愚,号惟园、愚亭,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山西介休的杰出人物。作为一名贡生,他步入仕途,先后担任安徽宿州知州、直隶安州知州,后又辗转任职涿州、德州。在任期间,董柴始终以百姓福祉为念,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与爱民之心。 任职宿州时,当地遭遇严重旱灾,百姓深陷饥荒困境。董柴当机立断,不等朝廷批复便毅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份果敢与担当,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灾荒过后,州民为表感激,每人捐出一钱,在睢溪修建“一文亭”,以铭记他的恩德。调任直隶安州知州后,董柴将精力投入水利建设,凭借辛勤付出与务实举措,取得显著劳绩,为地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母亲的离世改变了董柴的人生轨迹。因丁母忧,他暂别仕途。守孝期满后,董柴开启长达十余年的游历之旅。他涉足齐鲁大地,漫步江南水乡,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以诗纪胜,将所见所感化作一首首动人诗篇。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年逾五旬的董柴结束南游,回到故乡介休。 董柴自幼便以诗才闻名乡里,归乡后更是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与交流。他在一亩园创立味外诗社,与王佑、梁浚、任大廪三位志同道合的诗友共同创作,四人因诗结缘,声名远扬,被时人誉为“绵上四山人” 。董柴著述颇丰,《补恩录》《半壁山房诗集》《绵上四山人诗集》《如兰集》等 20 余种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其文学造诣与人生感悟。 董柴为人重情重义,极善结交友人。宦游期间,他广结天下名士,与诸多志同道合者结下深厚情谊。晚年时,为缅怀往昔岁月与友人,他精心选编各家诗作,汇成《如兰集》二十卷,以此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与纪念。早在青年时代,董柴便与介休的王佑、梁浚、任大廪结为诗友,数十年后归乡,他将四人诗作合编为《绵山四山人诗集》刊行,让这份跨越岁月的情谊以文字形式流传后世。 此外,董柴对后辈才俊关爱有加,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年轻诗人,将他们视为“素心人”,乐于与之朝夕相处、交流诗艺。介休后起之秀茹纶常比董柴小三十多岁,二人却结为忘年之交,以“老友”“小友”相称。董柴对茹纶常的诗才极为赏识,不仅为其《容斋诗集》作序,还积极向当世名流推荐,助力年轻诗人崭露头角。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董柴在故乡安然离世。他的一生,在仕途上勤政为民、造福一方,在文学领域以诗会友、著述传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济世情怀与文人风骨,成为介休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