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桢(1913年9月—1982年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山西省灵石县人。1936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红军孝(义)灵(石)汾(阳)游击第三大队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独立二营连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教育干事、教育科科长兼宣传大队政委、师教导大队代政委、师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部长、师政治部保卫部(锄奸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部长,辽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辽宁人民军政学校教育长,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副校长兼副政委,旅大警察学校副校长兼政委,东北军区独立第五师政委,第四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联络部部长兼秘书长,旅大警备区副政委、顾问,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2年8月22日,张梓桢同志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69岁。
张梓桢:从汾河岸畔到烽火战场的传奇人生
1913 年 9 月,张梓桢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交口镇(今交口县)回龙乡下庄村的一户农民家庭,曾用名张松操、张天喜。命运的轨迹在他 6 岁那年发生转变,被过继给无子女的大伯父后,大伯父倾尽心血供他读书,甚至请先生算卦,一句 “此子将来有官无印”,更坚定了大伯父的培养决心。张梓桢先后在村办小学和回龙小学求学,开启了他求知进取的道路。
探寻光明,投身革命洪流
1931 年,张梓桢报考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初试成功却遭他人顶替,这让他初次见识到社会的黑暗。但他并未气馁,转而考上山西省立国民师范,三年后又考入太原师范学院。1935 年,张梓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学校地下团支部书记,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自此踏上革命征程。
1936 年 3 月,心怀 “职业革命家” 理想的张梓桢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东征期间,他担任红军孝(义)灵(石)汾(阳)游击第三大队大队长,在中阳、孝义、隰县等地开展游击斗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独立二营连指导员、第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并于同年 6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 年 4 月,调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干事的张梓桢,在平型关战役中,发挥聪明才智,利用日军俘虏瓦解敌军斗志。他深入研究日本风俗习惯,精准把握日军士兵心理,成功激发他们的思家厌战情绪。
烽火岁月,智斗敌寇显担当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梓桢在部队的职务不断变化,先后任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干事、教育科科长,宣传大队政委兼教导大队代政委等职。1942 年 1 月,他担任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军工作部副部长,同年秋升任部长。任职期间,张梓桢创新对敌工作方法。在日本樱花节,他在驻地为日军俘虏举办樱花晚会,播放日本音乐,准备美食,政治部主任肖华亲临讲话,让日俘们深受感动。他还申请为日俘安排 “保健饭”,即便引发部分干部战士的不解,仍坚持执行政策,成功感化了许多日俘。在他的努力下,日本战俘本乔朝治成为反战积极分子,担任 “日本反战同盟会” 山东支部支部长;面对顽固想逃跑的日本军曹,张梓桢以宽容和智慧,让其心服口服。1943 年,张梓桢调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部长,参与创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投身反 “扫荡” 斗争,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改造旧部,锻造钢铁之师
解放战争时期,张梓桢投身部队改造工作。1948 年 5 月,他调任独立第五师政委,负责改造国民党暂编第五十八师起义部队。张梓桢深知改造工作的关键,从细微处入手,通过让起义参谋长为自己分派警卫员和门卫,展现对起义部队的信任。在工作中,他注重方式方法,避免刺激起义官兵,围绕 “光荣起义” 开展工作,激发战士的荣誉感。面对起义军官的贪污问题,他以宽容和智慧妥善处理,让起义部队官兵真切感受到共产党的博大胸怀。经过他的努力,这支旧军队被改造成英勇善战的人民子弟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英勇,受到彭德怀表彰。1949 年,张梓桢又负责改造范绍增的袍哥武装 “挺进军” 和陈克非的第 20 兵团起义部队,他挑选经过改造的起义官兵参与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跨国征战,抗美援朝立战功
1950 年 10 月,张梓桢随五十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兼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敌工部部长、秘书长等职。在第一至四次战役以及攻岛作战、机场修建、西海岸反登陆防御等战斗中,他积极发挥政治工作优势。第三次战役胜利后,他组织收集英模事迹,鼓舞士气;第四次战役前夕,他巧妙宣传,激发指战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助力部队完成汉江南岸的坚守任务,四四七团、四四三团、四四四团等部队英勇作战,荣获诸多荣誉。1951 年,五十军率先打入汉城,张梓桢及时传达表扬,进一步坚定了部队敢打必胜的信念。在修建机场和渡海作战任务中,他深入动员,让指战员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确保任务顺利完成。1952 年,他组织部队进行西海岸防御准备,成功粉碎敌人登陆企图。1953 年,张梓桢参加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因在抗美援朝中的杰出表现,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和平年代,坚守岗位再奉献
1955 年 9 月,张梓桢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职。1962 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后,他率工作组到西藏指导俘虏收容所工作。面对印俘骚乱事件,张梓桢冷静应对,加强警卫,妥善治疗受伤印俘,最终平息骚乱,维护了我国国际形象,因此受到毛主席接见。“文革” 期间,张梓桢虽遭受迫害,但始终坚守信仰。1976 年 8 月,他调任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1981 年 5 月任旅大警备区正兵团职顾问、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2 年 8 月 22 日,张梓桢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 69 岁。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其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张梓桢:坚守原则,智慧施策的革命践行者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张梓桢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严谨的作风,在多个工作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为革命事业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聆听教诲,严守政策底线
1940年,敌人发动扫荡,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分散成小队行动。其中驻在山荫寺的小队,因个别管理人员政策水平不足、纪律观念淡薄,见寺庙和尚行为可疑,便主观认定其为汉奸,在返回师部时擅自没收了和尚的豆油等物品。当晚,剧社政委张梓桢敏锐察觉此事,立即命令管理员妥善保存没收物品,并迅速将情况汇报给罗荣桓政委。
罗荣桓政委对此高度重视,亲自组织召开师直属队党、政干部会议。会上,张梓桢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并作出深刻检讨。罗政委在讲话中着重强调,必须严格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力量,明确指出领导在此类事件中的关键责任,并给予张梓桢口头警告。会后,张梓桢即刻派人将没收物品悉数退还寺庙,诚恳地向和尚承认错误,及时消除了不良政治影响。此次事件,让张梓桢对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部队干部敲响了严守纪律与政策的警钟。
深入研究,创新伪军争取策略
张梓桢在工作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加强敌工工作 争取伪军起义》一文,对伪军群体进行细致分类,针对中下级和高级军官制定差异化的争取策略。
针对伪军家属,他组织召开座谈会,以热情的态度邀请家属参与,并设宴款待,传递关怀之情。许多伪军家属深受感动,主动承担起向据点内亲人送信、联络的任务,积极劝说亲人“弃暗投明”,回家团聚。对于具有民族意识的伪军上层军官,张梓桢巧妙运用“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体现民族气节的故事,赠送“关公像”“岳飞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宣传“驱逐日帝,还我河山”的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与伪军中、下层军官秘密联络,建立朋友关系或情报渠道。
对于伪军高级军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公开或半公开联络,设立联络员和联络站,定期进行晤谈。“山东军区办事处”则主要负责联络和接待那些有意了解我方政策、试探态度或有个人诉求的高级军官及其家属。此外,张梓桢还推动敌区与根据地的上层统战人士相互交流,让根据地的统战人士前往敌区和伪军内部,凭借旧交情进行抗战宣传;或在伪军上层主官许可下,派遣秘密工作干部以“合法”身份开展争取工作。这些策略与军事斗争紧密配合,灵活运用“打”与“拉”的手段,促使伪军权衡利弊,创造起义条件。同时,张梓桢注重对部队和根据地居民开展政策教育,让大家理解宽大政策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参与瓦解日、伪军的积极性。
保持警觉,杜绝麻痹大意
日本投降后,大量日军流散士兵在各地谋求生存。部分同志沿用以往收容国民党军士兵的方式,盲目收容甚至武装这些日军散兵。一次,张梓桢乘车前往后勤部加油,刚一进门就遭遇荷枪实弹的日本人盘问,大为震惊。经询问后勤负责人,对方竟认为这些日本人“工作负责,值得信任”,已收容武装了10多人。张梓桢当即要求解除这些日本人的武装,避免潜在危险。
还有一次,一位被派往“满铁医院”的政委夜间向张梓桢汇报工作,张梓桢出门上厕所时,发现走廊里竟有一名端着刺刀的日本士兵正对自己门口站岗。询问该政委后得知,对方认为这个日本人是医院里的“积极分子”,故而让其充当警卫。张梓桢严厉批评了这种危险行为。他深刻指出,当时东北部分城市频繁发生日特、国特暴动和暗杀事件,在形势向好的情况下,部分同志进城后容易产生和平麻痹思想,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放松对潜在危险的防范。
灵活应变,巧妙开展统战工作
1950年春节前夕,张梓桢抵达陈克非兵团司令部开展工作。到任次日早饭后,陈克非突然提出邀请,希望张梓桢参加次日上午兵团为机关12对男女举行的集体婚礼及宴会。这一邀请颇为突然,若答应参加,从解放军制度角度看,相当于组织默认了这些婚姻,存在程序问题;若拒绝,又可能打击新人积极性,引发不满。
张梓桢迅速权衡利弊,决定欣然赴约。在婚礼仪式上,他借机宣传革命的夫妻关系,对新人予以勉励;在宴会上,他逐个敬酒,祝福新人幸福美满,同时号召大家为光荣起义干杯,鼓励众人追求进步。事后,军官们纷纷表示:“张主任一到就祝贺我们的喜事,这份关怀让人难忘。”张梓桢通过灵活的应对方式,既展现了对新人的尊重,又巧妙地开展了统战工作,增进了与起义部队的感情。
卓越贡献,赢得崇高荣誉
凭借在革命战争及工作中的杰出表现,1955年,张梓桢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因出色贡献,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这些荣誉是对他为国家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高度认可,见证了他在革命生涯中的光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