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资深院士,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何泽慧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以下是她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1914年-1936年)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五世翰林”大家族,祖籍山西灵石。父亲何澄是文物鉴赏家,也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苏州网师园曾是何家私宅。母亲王季山是物理学翻译家,外祖父王颂蔚是清朝进士、蔡元培的恩师、苏州三大才子之一,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晚清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妇女活动家。
何泽慧的小学、中学就读于外祖母创办的“振华女校”。在兼收并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何泽慧在德智体美、诗文书画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1932年,何泽慧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物理系教授们受传统观念影响,劝说女生转系,但何泽慧性格倔强,坚持学习物理。在强手如林的物理系,她凭借努力,以全班毕业论文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排名第二的是她未来的丈夫钱三强。
留洋经历(1936年-1948年)
德国学习与研究:1936年,何泽慧从清华大学毕业,赴德进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后进入技术物理系在盖革指导下开始从事弹道研究工作。1940年,她获得工程博士学位,进入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研究。1943年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于1945年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法国科研与爱情:1946年春天,何泽慧和大学同学钱三强结婚,两人一起在约里奥 - 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他们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何泽慧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径迹。这个发现引起国际科学界很大反响,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他们,西方各国报刊称他俩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回国建设(1948年-1984年)
投身科研机构创建: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回到中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新中国诞生后,她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为建立中国自己的实验技术基础,她选择了制备乳胶作为研究课题。1953年,何泽慧带领小组做出了灵敏度可与英国C2相媲美的乳胶后,开始负责自由膨胀式云雾室的研究工作。次年,指导小组成员开展中子物理实验的初步研究。
推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研究: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同年,与赵忠尧、杨承宗合作撰写了《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一书。1956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何泽慧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她的部署和指导下,在反应堆和加速器上建立了各类实验装置,陆续进行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领域多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各种热中子和共振中子核数据等的测量方法,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1956年年底,何泽慧领导的种子物理研究室研制成功对质子、α粒子、裂片等灵敏的乳胶核 - 2、核 - 3,以及探测慢中子用的核 - 2载硼、核 - 2载锂乳胶。1957年,何泽慧带领团队制成对电子灵敏的核 - 4和核 - 5乳胶,其灵敏度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解决关键科研问题:1962年,何泽慧提出利用自制的载铀乳胶和载硼乳胶对国际存在分歧的数据进行测量,得到精确结果,至今仍与国际上推荐值一致。1963年前后,她建议专门成立一个中子标准组来建立中子源强度和中子通量的标准,使中国有了自己的中子标准,并用以解决一系列实用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改进重建的两项中子标准,参加了国际比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与重要科研任务:1964年起,何泽慧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她接受绝密紧急任务,完成代号“35任务”,为中国早期的氢弹技术途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1966年,何泽慧与钱三强一起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1969年冬,下放到二机部在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参加农业劳动。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与钱三强一起开始着手撰写《原子能发现史话》。1977年6月到1984年12月,何泽慧全程参与高空气球研制,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晚年生活(1984年-2011年)
1984年,何泽慧卸任高能物理所副所长职务。晚年的她在坚持上班的同时,参加各地召开的有关探测器、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方面的学术会议,继续关心着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她有了闲暇,回到祖籍山西,回到苏州母校,回到德国柏林和海德堡。1997年,她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起,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去看望何泽慧老人,并给予她高度评价。
何泽慧因肺阻性肺炎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何泽慧在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她培养了两代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的爱国精神、严谨学风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