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康:矢志不渝的奋斗者 何竹康,一位在中国当代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以坚定的信仰、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从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他的人生历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书写着奋斗与奉献的篇章。 1932 年,何竹康出生于江苏启东。启东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何竹康,自幼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年少的他心中早早种下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种子。1947 年 4 月,年仅 15 岁的何竹康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在苏中江海公学(革命干校)开启了他的革命学习生涯。此后,他担任过华中指挥部交通大队、苏北军区总兵站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更加坚定了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何竹康迎来了新的学习机遇。1951 年,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在这所培养新中国经济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中,系统地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为日后从事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52 年,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他又前往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为留学苏联做准备。1953 年,何竹康成功赴苏联国立莫斯科经济学院,攻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在苏联留学期间,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将所学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思考着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1958 年,何竹康学成回国,开始投身于国内的经济建设工作。 回国后的何竹康,来到河南省计委任职,从综合处科员起步,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逐步晋升为秘书、副处长。在河南省计委工作期间,他深入参与地方经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经济工作经验。在特殊时期,他担任河南省革委会计委计划组负责人,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努力保障地方经济的稳定运行。1973 年,何竹康担任河南省革委会计委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在艰难的环境下,继续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1978 年,他出任河南省计委副主任,随后担任主任、党组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带领团队积极推动河南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河南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1980 年,何竹康担任河南省副省长兼省计委主任,开始在省级领导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他积极参与河南的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1983 年,何竹康迎来了重要的职务变动,他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副书记,并兼任省长。在这一时期,他肩负起全面领导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他深知教育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他的主导下,河南财经学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填补了河南在财经类高等教育领域的空白,为河南培养了大量专业的财经人才,为河南从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迈进奠定了人才基础。何竹康在河南任职期间,深入调研河南的省情,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努力下,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1987 年 6 月,何竹康调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随后担任吉林省代省长、省长。初到吉林,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发展任务,他迅速投入工作,深入了解吉林的经济社会状况。1988 年 4 月,他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长,全面负责吉林的领导工作。1988 年 12 月,专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他在吉林工作期间,致力于推动吉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他也关注新兴产业的培育,为吉林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在农业方面,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改善方面,他加大投入,提升了吉林的城市形象和综合承载能力。1993 年 1 月,何竹康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进一步加强了对吉林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在他的带领下,吉林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吉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5 年 6 月,何竹康卸任吉林省委书记职务,专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继续在新的岗位上为吉林的民主法治建设和地方发展贡献力量。1998 年 1 月,何竹康结束了在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任期。此后,他担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虽然离开了地方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国政协的各项工作,为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发展建言献策。何竹康还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1985 年 9 月增选),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在中央层面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何竹康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历经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历史时期,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河南、吉林等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他的经历和贡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干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如今,回顾他的生平事迹,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怀,以及他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