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从汾州走出的铁血将军与桑梓赤子
在山西汾阳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王展少将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书写了忠诚报国与反哺桑梓的壮丽篇章。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到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从基层指挥员到高级将领,他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坚定的信仰;而他对故乡汾阳的深情回馈,更让他成为汾州儿女心中永恒的骄傲。
投身革命:烽火淬炼的红色征程
1920年5月4日,王展出生于汾阳县东河头村的教育世家,父亲王桐年为近代著名教育家。良好的家庭氛围赋予他知识启蒙,更培育了他心怀家国的志向。1937年6月,就读于汾阳县河汾中学的王展,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和领导的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并担任区队长。同年10月,他投身山西新军,次年1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征程。
抗日战争期间,王展历任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游击纵队三支队中队政治指导员等多个重要职务。无论是在晋西北军区暂编第一师,还是在神五宁南山武工队,他始终坚守在敌后抗战的最前沿。面对艰苦卓绝的环境,他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八年如一日,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王展先后担任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三军九师二十六团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参与了山西朔县、神池、宁武等战役,以及陕甘宁地区的榆林、延清、宜川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枪林弹雨中,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与军事指挥才华,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显著功绩。
治军为民:守护和平的坚实脊梁
新中国成立后,王展在军队建设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他先后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炮兵第十五师政治委员等,后又担任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在各个领导岗位上,他始终深入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建军原则,坚持从严治军。通过频繁深入基层调研,他及时解决部队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与主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以扎实的工作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军队建设的中流砥柱。
王展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国家与军队的高度认可。1955年,他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此外,他还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情系故土: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
功成名就后的王展,始终未改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他为人耿直,从不以权谋私,即便回乡探亲,也仅带两名勤务兵,其余随行人员均留在省城太原。这种低调谦逊的作风,彰显了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1970年,东河头村为发展农村经济,计划购买汽车拖拉机跑运输。村长胡康利前往南京求助,王展得知后热情接待,迅速联系相关单位,成功帮助村里购回设备,组建起联运队,为家乡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文化事业方面,王展同样不遗余力。在电影放映设备紧缺的年代,他积极协调,为汾阳电影院和城子公社购置电影放映机、幻灯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推动了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汾阳化肥厂建成投产后,面临技术人员短缺、原料供应不足、配件难寻等困境。采购员张英杰赴南京求助,王展得知后多次奔走,联系技术人员进厂指导,解决化工原料与汽车配件难题,助力化肥厂恢复正常生产,保障了家乡工业发展。
2011年10月15日,王展因病在武汉逝世,10月21日,追悼会在武汉举行。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达哀悼,并慰问其亲属。王展少将虽已离去,但他的英勇事迹、桑梓情怀与高尚品格,永远铭刻在汾阳人民心中,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让汾州大地始终闪耀着英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