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墉如

财政部原副部长
刘墉如
刘墉如[公元1905年-1972年] 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物
刘墉如(1905—1972年),名子崇,字墉如,男,山西省中阳县后大成村(现属柳林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30年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1932年任校训育主任、教务主任,1933年12月担任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战总会第四支队长兼政委、晋绥行署教育处处长、晋绥三分区专员、雁北行署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长、财政部副部长、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和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1972年4月13日病逝。
刘墉如:矢志不渝,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刘墉如诞生于山西省中阳县后大成村。在求学之路上,他先后就读于离石第一高级小学、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知识的滋养与时代思潮的激荡下,刘墉如逐步成长为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1930年(民国十九年)秋,刘墉如接受太原成成中学的聘请,到校任教。在此期间,他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成为成成中学教职员中最早的共产党员,在校园内播撒革命火种。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中旬,日军逼近太原,局势危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成成中学在清源县组建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刘墉如临危受命担任队长,率领队伍奉命向离石进发。当队伍行至交城沙沟村时,遭遇从太原城退守下来的傅作义部赵霖部拦截。面对困境,刘墉如与其他领导成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赵部将士阐明大义、分析利害,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争取和瓦解工作,成功说服赵部两个团一同前行,最终抵达离石战总会所在地。此后,游击队番号改为战总会第四支队,刘墉如不仅担任队长,还兼任政委,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刘墉如率八路军第4支队北上岢岚。同年3月,部队配合八路军120师成功收复晋西北七县。在驻扎偏关期间,国民党何柱国骑2军万余人也在当地驻防。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刘墉如主动对何柱国部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有效遏制了何部对地方的侵扰行为,维护了当地的稳定局面。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刘墉如率领部队挺进大青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敌人展开斗争。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2月,他参与反顽固斗争;同年4月,又投身反“扫荡”斗争。4月下旬,刘墉如奉命调回晋西北,此后他辗转多个重要岗位,先后担任晋绥行署教育处处长、晋绥三分区专员、雁门行署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等职务,无论身处何地、担任何职,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刘墉如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先后担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财政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及副校长等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1972年4月,刘墉如与世长辞,享年67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刘墉如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以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态度努力工作,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的功绩和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敬仰。 
上一篇:崔一生下一篇:周志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委书记
贵州省委原书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原中共中央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四子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上将
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原中央候补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财政部原副部长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中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中共情报保卫人员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曾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人民书法家
革命烈士
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财政部原副部长
开国少将
革命烈士
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奠基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