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衡(1905年—1941年),山西省浑源县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第七十师师长,抗日英烈。
1941年,中条山战役中,率第七十师在山西垣曲天盘山、望仙庄一带与日军血战,重创日军。9月,率部在绛县丁家洼阻击大举进攻的日寇。9月6日,第七十师陷入日军重围,率部突围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石作衡:铁血丹心铸抗战丰碑
石作衡,1905年出生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高级将领。他的一生,始终闪耀着爱国报国的光芒,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丽篇章。
少年时期的石作衡,便胸怀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1921年,他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后进入北方军校深造。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全身心投入军事学术的钻研,立志以所学报效国家。毕业后,他被分配至第九师第十五旅,凭借正直的品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晋升为该旅特务连中尉排长。
1927年底,阎锡山率晋军参与北伐,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石作衡率部积极参战,在蔚县西河营及繁峙县分水岭等战役中,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多次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无畏的战斗精神。1928年,晋军进驻平、津地区,石作衡凭借出色的带兵能力和训练成果,升任该旅第三十八团第八连连长,深受师长李生达将军赏识。他治军严谨,赏罚分明,所带部队战斗力强劲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后,妄图进一步染指华北。1933年2月,日军南下进攻长城一线,长城抗战爆发。石作衡奉命出师古北口,率部英勇抗击日寇,因战功晋升为第二十七旅第四三三团第一营营长。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读兵书,积极训练部队,时刻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战斗考验 。1934年夏,他前往南京高级军校进修学习,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水平和指挥能力。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全国上下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共同抵御外敌。阎锡山率领晋军投身抗战,石作衡所在部队也积极参战,先后参与南口、大同、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奋勇杀敌,毫不退缩。
在救援南口的战斗中,山西地势险要,是华北战略要地,日军为解除侧背威胁,集中优势兵力沿平绥线进攻。中国军队前敌总指挥汤恩伯率部在南口正面阵地苦苦坚守,形势危急。石作衡奉命率部从右翼侧击日军,尽管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阵地最终失守,但他与敌人鏖战多日,为保卫国土付出巨大努力。
忻口战役时,忻口是太原的重要屏障。1937年10月13日,日军以强大火力进攻忻口中央阵地的南怀化高地。石作衡率全营将士顽强抵抗,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部队与日军反复争夺南怀化东北高地,众多将士壮烈牺牲,石作衡本人也身负重伤。但此战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冬,石作衡伤愈归队,因战功先后调任第二零九旅上校参谋长、独立第八旅参谋长。他协助旅长收复浦、隰等县,率部驻防汾东地区并积极整训。1938年冬,他率部进驻洪洞、赵城、临汾之间,成功袭击日军侧背,迫使敌人撤退。1939年春,日军进犯浮山、韩村,石作衡提前设伏,一举歼灭日军数百人。不久后,他代行独立第八旅旅长职务,驻守高平、马游、社寨一带,多次击败日军,声名远扬,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8月,独立第八旅因作战损耗过大,前往河南休整。同年秋,阎锡山整编部队,独立第八旅与第二一七旅合编为第七十师,后又与暂编第四十六师合并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石作衡因英勇善战晋升为第七十师少将师长,驻防垣曲县望仙村。
1941年春,日军进攻垣曲和绎县之间的横岭关,第四十三军夺回阵地后,石作衡师在东西桑池、跑马池设置防线。5月,日军调集十余万兵力,发起中条山战役。7日下午,日军猛攻第四十三军阵地,次日凌晨阵地被突破。石作衡率部坚守垣曲天盘山、望仙庄阵地,后因退路被截断,奉命向阳城方向撤退 。
8月,石作衡得知中条山内中国军队主力已陆续渡河,他率部与第十五军、第九十三军余部取得联络,约定开展游击作战。部队撤至绛县丁家洼,开展瓦解敌伪工作。
9月3日下午,日军集结重兵突袭第七十师驻地,次日拂晓攻占塔儿梁。石作衡指挥部队向东撤退,途中遭遇日军阻击。他亲率第二〇九团向南突围,在沟东凹前腹背受敌。面对危局,他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激励官兵,与数倍之敌血战两天一夜,终于打开小神殿方向的缺口。
9月6日晨8时,部队再次遭遇大批日军援军,双方展开激烈白刃战。石作衡亲自率部进攻,成功突破日军阵地,但在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协同一致,亲爱团结,以铁血保卫祖国,完成复兴大业,吾死亦无憾矣!”随后壮烈殉国,年仅36岁。
石作衡将军殉国后,丁家洼曾改名为子玉村以作纪念。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他的英勇事迹,并追晋其为陆军中将。1997年4月,在绛县人民政府的协助下,将军忠骸被寻获,最终安葬在太原市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石作衡将军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