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无畏的革命志士、卓越的外交工作者 潘自力,1904 年 11 月出生于陕西省华县枣园村。华县,这片历史悠久、革命氛围浓厚的土地,为潘自力的成长营造了特殊的环境,铸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1923 年,潘自力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身处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中心,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1925 年,潘自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开始了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征程。 大革命时期,潘自力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组织领导学生罢课、示威游行,声援工人罢工斗争,为推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贡献力量。1927 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许多共产党人惨遭杀害。潘自力临危不惧,坚持在陕西开展地下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为革命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潘自力受党组织派遣,在陕西、山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他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酷围剿,潘自力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带领部队多次成功突围,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为革命事业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6 年,西安事变爆发,潘自力积极参与中共对西安事变的应对工作,协助周恩来等同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日战争爆发后,潘自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晋西北、陕甘宁边区等地工作。在晋西北,他参与领导了当地的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巩固和扩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陕甘宁边区,潘自力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保障了边区的物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潘自力先后担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在彭德怀同志的领导下,他积极参与西北战场的军事斗争,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深入基层,了解战士们的思想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激发战士们的战斗热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潘自力还积极组织群众支援前线,为部队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为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潘自力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开始投身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1950 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在朝鲜战争期间,潘自力肩负着重要使命,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加强中朝两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他深入了解朝鲜战场的形势,及时向国内汇报情况,为党中央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潘自力还积极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志愿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潘自力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为维护中朝两国的友谊和共同利益,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4 年,潘自力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在印度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宣传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增进了印度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潘自力积极参与中印两国之间的外交谈判,为解决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努力。他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坚定的原则立场,赢得了印度政府和人民的尊重。 1955 年,潘自力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在会议期间,他积极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与其他国家的代表进行广泛交流,介绍中国的革命经验和建设成就,为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1958 年,潘自力回国后,因长期劳累,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他依然心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1972 年 5 月 22 日,潘自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68 岁。 潘自力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和平建设时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光辉事迹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