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山西吕梁市交城县人物 马志明:从巴山蜀水走向世界数学舞台的吕梁骄子 在山西吕梁市交城县,这片充满人文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杰出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便是其中之一。1948年1月,马志明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正是山西交城。吕梁交城,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拥有卦山、玄中寺等著名景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肥沃的土壤,为马志明日后在数学领域的成长提供了潜在滋养。尽管他在外地出生成长,但祖籍的文化根脉始终流淌在他的血液中,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 。 一、求学岁月:在困境中奋进 1963年,马志明考入历史名校成都四中(现石室中学)。彼时的他,青春年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满心期待着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追逐自己的梦想。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向,“文化大革命”的风暴骤然袭来,席卷了整个社会,也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大学梦。1969年初春,年仅21岁的马志明,响应时代的号召,背井离乡,来到四川省渡口市(今攀枝花市),成为市商业局攀枝花商店的一名炊事员 。 在攀枝花商店,马志明每日的工作是为100多人烹制大锅饭。但即便身处如此平凡甚至艰苦的岗位,童年时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却从未在他心中熄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马志明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关键抉择——自学。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学习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老师的系统指导,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自学之路。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精神,更为他日后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75年,命运再次眷顾了马志明。单位推荐他到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学习,这一机会犹如久旱逢甘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知识殿堂的向往。此时的马志明,通过自学已经完成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知识储备远超同龄人。入学后,老师们对他的才华和努力给予了充分认可,破例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在教概率论的金纯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马志明深入钻研关肇直的《泛函分析》、Loéve的《概率论》等经典数学教材。金老师常常为他“开小灶”,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指引方向,师徒间的这份情谊也成为马志明学术生涯中一段温暖而珍贵的回忆 。 1978年,对于马志明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获得了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深造的机会。在王寿仁导师、严加安研究员等的精心指导下,马志明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他成为文革结束后中国培养的首批硕士毕业生。此后,马志明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继续深耕科研领域,并于1984年获得该所博士学位 。 二、科研生涯:勇攀数学高峰 1981年,在严加安老师的帮助下,马志明迎来了科研生涯的重大突破。他成功解决了法国概率论学者Jacod提出的两个有关随机整测度的问题,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数学学报》上。这篇论文的发表,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数学领域升起,标志着马志明正式踏入科研前沿阵地,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 1985年,马志明再次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成功攻克美国斯坦福大学钟开莱教授提出的难题——如何用概率方法处理具有非负本征值薛定谔方程问题。这一成果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概率论领域的地位。此后,在严加安老师的建议下,马志明开始涉足狄氏型领域,开启了他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之旅 。 1987年,马志明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BiBoS随机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在德国的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1989年秋,他第二次赴德,与Albeverio教授再度携手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得到了从一般狄氏型构造右连续马氏过程的充分必要条件,圆满解决了狄氏型与马氏过程之间一一对应的难题。这一突破性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狄氏型理论专家Fukushima教授称赞其为“马氏过程理论研究中经常要被引用的基本结果”,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Meyer教授评价这是“狄氏型空间理论的一个大进展”,美国数学家Fitzsimons教授称其为“最撩人心弦的结果” 。 马志明并未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继续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拓展研究边界。他深入研究奇异位势理论、费曼积分、薛定锷方程的概率解、随机线性泛函的积分表现、无处Radon光滑测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与合作者证明了Wiener空间的容度与所选取的Gross可测范数无关,解决了Malliavin与Ito关心的问题,为Malliavin算法不变性奠定了基础;他与巩馥洲证明了环空间上一类带位势项的对数Sobolev不等式,其位势项表达式简洁,仅依赖于底流形的Ric曲率和热核的Hessian 。 1994年,马志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受邀在第二十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这是国际数学界的顶级盛会,能够在此作报告,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马志明也因此成为继华罗庚、陈景润、冯康、吴文俊之后,第五位在国际数学大会上作特邀报告的大陆数学家。这一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 。 1995年,马志明凭借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1999年,他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 。 此后,马志明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不断探索创新。他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如2011 - 2015年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信息及相关领域若干重大需求的应用数学研究”首席科学家,2006 - 2010年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数学与其它领域交叉的若干专题”首席科学家等。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数学理论的发展,也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 三、教育与传承:培育数学人才 马志明深知人才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专注科研的同时,始终将教育与人才培养视为己任。他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指导了众多优秀博士生,这些学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多人获得研究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等荣誉 。 在教育理念上,马志明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当下中国科研环境存在过于急功近利的问题,教育界和学术界过度依赖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进行评奖和评估,而忽视了对科学和社会的实际贡献,这对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他强调,真正的学术研究应注重质量和实际价值,鼓励学生和青年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 马志明不仅在研究所培养学生,还积极关注高校数学教育的发展。他与多所高校保持密切合作,为高校师生举办讲座,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例如,2024年6月13日,他做客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大讲堂”,为师生带来题为《科研新范式与人工智能》的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的传统四类范式以及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应用与局限,鼓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攀登科研高峰 。 四、社会贡献与荣誉:学界的璀璨之星 马志明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成就斐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多个重要学术职务,积极推动国内外数学学术交流与合作。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第八届、十届理事长,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等职务,在国际数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了中国数学界的国际影响力 。 他的杰出贡献赢得了诸多荣誉。1992年,他获得Max - Planck研究奖;1993年,凭借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获得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1996年,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获得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理学博士荣誉学位;2005年7月,荣获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 。 在社会任职方面,马志明身兼数职,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院院长等。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为高校数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出谋划策,推动数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 五、乡情与展望:心系故土,情牵数学未来 尽管马志明在外地求学、工作,但他始终心系祖籍吕梁交城。他的成功经历激励着家乡的学子们努力奋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注入了精神动力。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无论是在学术交流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 如今,马志明虽已年逾古稀,但依然活跃在数学研究和教育的舞台上。他关注着科研新范式的发展,如对“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变革有着深入思考,强调人工智能是人类科研的工具,人始终是科研的核心力量。他鼓励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要抓住时代机遇,勇于创新,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应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马志明从巴山蜀水出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在数学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梦想、奋斗与坚持的传奇,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增添新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