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华,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凭借坚毅果敢的性格、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书写出壮丽篇章的杰出人物。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的岁月,他始终冲锋在前,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独立解放、社会的稳定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谢振华原名谢振泮,1916 年 9 月出生于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甲子村的一个贫农家庭。贫困的家境并未磨灭他对生活的希望,反而让他早早见识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自幼便在心底种下了改变命运、追求公平正义的种子。 1929 年夏天,年仅 13 岁的谢振华便投身当地农民暴动的洪流之中,迈出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1930 年,他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然而,命运在此时给了他沉重一击,同年 4 月,他的父亲被反动派残酷杀害。但这不仅没有打倒谢振华,反而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1931 年夏秋之间,谢振华参加主力红军,并进入红三军团政工干部训练队学习。结业后,他被分配到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部,担任青年干事兼青年训练队队长。1932 年,他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1933 年初,谢振华调任红三军团新兵营教导员。同年夏天,他进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红军干部政治班学习,该班后改为红军大学干部政治第二队。在这里,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的众多领导人,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甚至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都亲自为他们讲授军事课和政治理论课,这极大地丰富了谢振华的知识储备,提升了他的军事素养和政治觉悟。1934 年 4 月,谢振华从红军大学毕业回到红三军团。8 月,他担任红五师第十四团政治委员,成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团政治委员,那时的他还不满 18 周岁。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后,红军缩编,谢振华改任营教导员。在这期间,他参加了攻占娄山关、重夺遵义城等一系列战斗,表现英勇。之后,他又从事红军的政治保卫工作,历任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科科长、陕甘支队政治保卫局第二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第二科科长等职。1936 年 5 月,他调任红军大学干部科第二队政治委员。1937 年 1 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和领导能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 年底,谢振华将征来的 1000 余新兵从晋西带到八路军总部驻地洪洞县,与原先的总部警卫营合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他担任团政治委员。1938 年 1 月,他调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4 月到延安马列学院深造。1940 年 6 月,他带领 100 多名干部前往山东敌后根据地开展工作。同年 10 月,奉命前往江苏阜宁县建立根据地,组建地方武装。到达阜宁后,他招兵 1000 余人组建了阜宁县大队,并担任县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1941 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谢振华担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团长,后兼任政治委员。从抗战初期到抗战结束,他始终坚守在团级领导岗位,为抗击日寇、保卫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 年 9 月,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开赴东北,谢振华留守华中,任淮海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后任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新十旅副政治委员、第六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新十旅政治委员,率部在华中坚持斗争。1948 年 3 月,华东野战军以第二纵队、第十一纵队和第十二纵队组成苏北兵团,谢振华历任第十二纵队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同年 10 月,他率部积极投入淮海战役,和兄弟部队一道完成分割黄伯韬兵团的任务,并取得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最后胜利。在淮海战役围歼黄伯韬兵团时,谢振华指挥 12 纵迅速攻占阿湖镇、新安镇,控制铁路,从两翼向敌军展开进攻,既切断了海州与碾庄之间的联系,又阻滞敌 63 军向西撤退的行动,为战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在围歼徐州集团战斗中,他指挥 12 纵攻占徐州飞机场,堵住了李弥兵团逃跑的通路;围歼杜聿明集团战斗中,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新 5 军 1 个团。 1949 年 2 月,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33 岁的谢振华出任军长,成为当时全军整编后最年轻的军长之一。随后,他率第三十军部队参加渡江、上海等战役。上海战役期间,他率 30 军急行军 400 里,在浦东全歼敌 51 军,血战高桥夺取了吴淞南口,为上海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 年 5 月 28 日上海解放后,谢振华奉命率第三十军担任淞沪警备任务。同年 7 月,他调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 1 月,谢振华任军事学院基本系主任兼党委书记。1952 年在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毕业后任志愿军 21 军军长。1958 年 8 月回国,先后担任 21 军军长、69 军军长。1967 年 4 月,他临危受命,担任山西支 “左” 领导小组组长、省革委会副主任。当时的山西,在刘格平夺权后内乱不已,周恩来提议将 69 军从河北调入山西,担负支左和部分厂矿军管任务,以确保煤炭基地的正常运转。谢振华率 69 军入晋后,努力稳定局势,制止武斗,保持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尽力减少工农业生产下滑趋势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但山西派性斗争激烈,到 1967 年底,武斗仍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甚至有派性组织冲击六十九军部队驻地。1969 年 8 月至 9 月,谢振华奉中央指示,在北京清河地区主办两大派性头头学习班,扩大到原省委、省人委机关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 13 个矿及 10 个基本建设单位的两派干部、头头几千人参加。后来,中共中央召开解决山西问题的 “七月会议”,发布 “七・二三布告”。此后,谢振华根据 “七・二三布告” 精神,经中央军委批准,调动部队组成宣传队,宣传 “布告” 精神,负责 “支左” 工作,努力促进对立两派的大联合,还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1971 年 4 月,他担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司令员,为山西的稳定和发展付出诸多努力。 1975 年 5 月,谢振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7 年 12 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82 年至 1985 年 8 月 30 日,他担任昆明军区政委兼云南省军区党委书记。1985 年 12 月至 1986 年 6 月 2 日,协助成都军区做好原昆明军区精简整编工作。在不同的军区领导岗位上,他始终兢兢业业,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谢振华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1 年 8 月 3 日,谢振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从长征途中的英勇奋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再到和平时期为地方稳定和军队建设的不懈努力,谢振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