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唐代
李白曾作诗(也有观点认为该诗属伪作)调侃杜甫道:“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王昌龄:“王维诗天子, 杜甫诗宰相。”
严武:“可但步兵(阮籍)偏爱酒,也知光禄(颜延之)最能诗。”
任华:“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来已多时,何曾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前年皇帝归长安,承恩阔步青云端。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团栾。英才特达承天睠,公卿谁不相钦羡。只缘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却为掾。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就提玉壶。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古人制礼但为防俗士,岂得为君设之乎!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庭有知己。亦曾读却无限书,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如今看之总无益,又不能崎岖傍朝市。且当事耕稼,岂得便徒尔。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中幽旷无人知,火急将书凭驿使,为报杜拾遗。”
郭受:“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松花酒熟旁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操。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韦迢:“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
李肇:“开元日,……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宁、李馆陶、郑广文、元鲁山、萧功曹、张长史、独孤常州、杜工部、崔比部、梁补阙、韦苏州、戴容州。”
韩愈:
①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四五人。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天光晴射洞庭秋,寒玉万顷清光流。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閒愁。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白居易:“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稹:
①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②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
③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王赞在《玄英先生诗集序》中说:“杜甫雄鸣于至德、大历间,而诗人或不尚之。呜呼!子美之诗,可谓无声无臭者矣。”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思于李(白)、杜(甫),极矣。”
宋元
田锡《贻宋小著书》在列举唐人诗文特点时言:“锡以是观韩吏部之高深,柳外郎之精博,微之长于制诰,乐天善于歌谣,牛僧孺辨论是非,陆宣公条奏利害,李白、杜甫之豪健,张谓、吕温之雅丽。”
王禹偁:“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姚铉在《唐文粹·序》中认为:“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陈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风》《雅》。由是沈、宋嗣兴,李、杜杰出;六义四始,一变至道。”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云:“其夐邈高耸,则若凿太虚而噭万籁;其驰骤怪骇,则若仗天策而骑箕尾;其首截峻整,则若俨钩陈而界云汉。枢机日月,开阖雷电,昂昂然神其谋、挺其勇、握其正,以高视天壤,趋入作者之域,所谓真粹气中人也。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爀世烜俗。后人师拟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余波及尔。”
宋祁在《新唐书·文艺传》中多次给予杜甫很高的赞誉:
①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②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③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欧阳修:“风骚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张方平:
①文物皇唐盛,诗家老杜豪。雅音还正始,感兴出离骚。连海张鹏翅,追风骋骥髦。三春上林苑,八月浙江涛。
②杜陵有穷老,白头惟苦吟。正气自天降,至音感人深。昭回切云汉,旷眇包古今。万壑入溟海,一枝成邓林。掩抑鬼神泣,寂寞星月沉。……流寓四方路,浩荡平生心。每览《述怀》篇,使我清泪淫。
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王安石:
①(回答他人问“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耶?”时说)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丽重威武若三军之师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元稹以谓兼人人所独专,斯言信矣。
②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辞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世所传已多,计尚有遗落,思得其完而观之。然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辨之。……世之学者至乎甫,而后为诗不能至,要之不知诗焉尔。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
③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徐积:“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
苏轼:
①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
③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黄庭坚:
①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②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奇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干戈峥嵘暗宇县,杜陵韦曲无难犬。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飘零不相见。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隣。隣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好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儿呼不苏驴失脚,又恐新来有新作。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秦观在《韩愈论》中说:“(韩愈文)犹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并引用孟子之言“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将杜甫与孔子相比道:“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陈师道
①学诗当以杜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尔。
②黄诗韩文有意故为工,老杜则无工矣。然学者先黄韩,不由黄韩而为老杜,则失之拙易矣。
③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晁说之:“古人愁在吾愁里,庾信江淹可共论。孰似少陵能叹息,一身牢落识乾坤。”
叶梦得:“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
许顗:“老杜诗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
吴可:
①老杜句语稳顺而奇特,至唐末人,虽稳顺而奇特处甚少,盖有衰陋之气。今人才平稳,则多压塌矣。
②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拂拭之则自然波峻,读之铿锵。盖杜之妙处藏于内,苏黄之妙发于外,有工夫体学杜之妙处恐难到,用功而效少。
李纲在决心以死报国之际,书写杜诗赠给义士王周士,“以激其气”,后来又作《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云:“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
张戒:“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
葛立方《韵语阳秋》极力肯定杜诗具有不朽的价值,认为:“然自唐至宋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
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话》中称“子美亦集诗之大成欤”,“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涯涣,森严昭焕,若在武库,见戈戟布列,荡人耳目,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
陆游不但在创作中“重寻子美行程旧”,而且无比景仰杜甫的为人。陆游中年入蜀,一路上凭吊了许多杜甫遗迹,他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中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来又作《读杜诗》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人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杨万里:“今夫四家者流,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尤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
朱熹:
①作诗先用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经。
②于是又员求之古人,以验其说,则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候,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余如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庭,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严羽:“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十》中说:“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元稹)识碔砆。”
文天祥被俘北上后,仿“同谷七歌”作《六歌》,以叙自己的惨痛遭遇。又作《集杜诗》一卷,凡五言绝句二百首。又为汪元量集杜句成《胡笳曲》十八首。他在燕京狱中度过了三年多时间,杜诗时刻相伴。在《集杜诗自序》中,文天祥说:“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
汪元量在《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中说:“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
明清
童轩:“历五季沿至有宋,凡与盟于诗坛者,鲜不以杜为宗,往往则其体裁,模其兴象,状其风格,务力求其似。然而才不足者则体裁靡闻,识不高者则兴象莫辨,气不充者则风格甚少存,愈似而愈不似,愈工而愈不工,是故宗杜为难也。”
杨慎:
①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②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
冯复京《说诗补遗》在合论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四家时说:“古人或评云:‘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杜岂可屈居王下?若曰:‘杜甫诗天子,王、高、岑诗宰相。’而以太白为客卿,如东方生傲睨汉廷,翱翔十洲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时评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沈德潜:
①圣人言诗自兴观群怨,归本于事父事君。少陵身际乱离,负薪拾橡,而忠爱之意,惓惓不忘,得圣人之旨矣。
②前人论少陵诗者多矣,至严沧浪则云:“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也。”敖器之比之“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拟议”,斯为笃论。
③少陵诗阳开阴阖,雷动风飞,任举一句一节,无不见此老面目,在盛唐中允推大家。
④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⑤唐人诗原本离骚、文选,老杜独能驱策经史,不第以诗人目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诗醇》中评点道:“夫子美以疏逖小臣,旋起旋蹶,间关寇乱,漂泊远游,至于负薪拾梠,餔糒不给,而忠君爱国之切,长歌当哭,情见乎词。是岂特善陈时事,足征‘诗史’已哉!东坡信其自许稷、契,或者有激而然;至谓其一饭未尝忘君,发于情,止于忠孝,诗家者流,断以是为称首。呜呼,此真子美之所以独有千古者矣!”
近现代
梁启超:“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鲁迅:
①杜甫的律诗,后人还可以模拟,古体的内容深厚,风力高昂,是不许人模拟的。他的《北征》就远在韩愈的《南山》之上。韩愈用力学他,差得远。
②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③何以对古人要求这样多?杜甫的诗好,文章也就不行;并且嵇康也死得很早。
毛泽东圈画过的杜诗有67首,还能背诵杜甫的很多诗。但他对杜甫的评价不算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在约见何其芳、严文井等作家时,毛泽东直言:“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1957年1月,毛泽东在同臧克家、袁水拍等人谈话中,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说:“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再次表示:“不愿看杜甫、白居易那种哭哭啼啼的作品,光是现实主义一面不好,李白、李贺、李商隐,要搞点幻想,太现实就不能写诗了。”
郁达夫:“杜甫的律诗高于他的古体。”
闻一多:
①禽族里再没有比凤凰善鸣的,诗国里也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凤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诗中之圣……凤凰你知道是神话,是子虚,是不可能。可是杜甫那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天才,你定神一想,可不是太伟大了,伟大得可疑吗?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你敢信杜甫的存在绝对可靠吗?……杜甫失了被疑的资格,只因文献、史迹,种种不容抵赖的铁证,一五一十,都在我们手里。
②(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史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朱德在1957年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道:“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53年4月,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称赞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962年,在北京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的大会上,郭沫若在大会开幕词中称誉杜甫、李白道:“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王红公):“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田廷柱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另一伟大诗人。”
莫砺锋、武国权:
①杜甫与比他大十一岁的李白(并称“李杜”)是其中(唐诗)的代表,也是整个中国诗歌史浩瀚星河中最璀璨的两颗星辰。
②杜甫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伟大诗人。杜甫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不仅在诗歌和文学的领域,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中,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杜甫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杜甫坚定踏实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和为贵的忠恕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中华民族性格中最光辉的部分。虽说这种民族性格的陶铸不能归因于个人,但其中杜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传统文化领域中,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又是传播最为广泛、感召力最为巨大的一种。因此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文化意义……。
轶事典故
字号别称
杜甫表字子美。他祖上是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故而自称“杜陵诸生”“杜陵野老”(研究者认为,杜甫的这一自称,大多是对于自身郡望“京兆杜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表现 [105])。杜甫的祖先在杜陵旁边的少陵附近留有一点产业,杜甫成年后在长安求职时曾住在那里,因而他常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也就据此称他为“杜少陵”。 [107]因在唐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32]在唐代文学史上,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小李杜”杜牧、李商隐区分,还称为“大李杜”),为与“小杜”杜牧作区分,也常被称为“老杜”;也有人将其与韩愈并称为“杜韩”“韩杜”。因在文学方面杰出的成就,杜甫也有“诗圣”的尊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