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杜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杜甫
杜甫[唐][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唐诗四大家,古代十圣,唐朝诗人]巩义市人物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以“待制集贤院”,先拒任河西尉,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一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乱世诗魂的传奇人生
杜甫出身于名门望族京兆杜氏,是汉武帝时期酷吏杜周的后裔。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他自陈为西晋名臣杜预的“十三叶孙”,杜预第三子杜耽即为其先祖。杜氏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至杜甫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时,举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杜甫诞生于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村。其祖父杜审言在唐中宗时官至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与沈佺期、宋之问同为当时诗坛翘楚;父亲杜闲是杜审言长子,官至兖州司马。杜甫生长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且具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引以为傲。母亲崔氏在他幼年时离世,崔家同样为世家大族,杜甫一生多次与舅父、表弟等亲属相聚。崔氏去世后,父亲杜闲续娶卢氏,杜甫童年大部分时光寄养在东都洛阳二姑家中,备受照料。

书香岁月,游历四方
青少年时期,优渥的家庭环境让杜甫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幼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岁时已能书写大字,作品成册,更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十四五岁时,便开始活跃于文人墨客的圈子。少年时代,杜甫广泛接触各类文化艺术,五六岁观看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于洛阳岐王李范宅、崔涤堂前聆听李龟年歌声,在玄元皇帝庙欣赏吴道子画作,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赞赏他的词赋有班固、扬雄之风,李邕、王翰等长辈也亲自来访。可见,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我评价并非虚言。

开元盛世,全国漫游之风盛行。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首踏旅途,游历郇瑕(今山西临猗)。次年,开启吴越漫游,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回乡参加“乡贡”,次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不幸落第。因父亲任职兖州司马,杜甫前往省亲,并与苏源明等人在齐赵平原游历。这段“裘马轻狂”的快意时光,留下了《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早期诗作,其中《望岳》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千古名句,尽显少年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并结识诗人高适。此后,杜甫前往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载(745年),他与李白在齐鲁再度相见,一同饮酒赋诗、讨论炼丹求仙,还拜访隐士范野人,互赠诗篇。此次分别后,二人再未谋面。

长安困顿,仕途维艰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回到长安,虽受贵族达官宅邸欢迎,但参加科举才是首要目标。天宝六载(747年),玄宗下诏选拔人才,杜甫参与考试,却因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应试者均落选。科举无望,杜甫转而奔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却始终无果。客居长安十年间,他郁郁不得志,生活贫困,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倾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干谒辛酸。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举行三大盛典,杜甫提前献《三大礼赋》,获玄宗赏识,经宰相出题考试后,仅获候选官吏资格。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因不愿屈就,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或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说法存争议) 。时年四十四岁的他,为生计接受此职。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归家便得知小儿子饿死的噩耗,悲愤交加下,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揭露时弊的诗作,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战乱流离,心系家国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此时,杜甫带着家人从奉先北上避难,八月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至长安。在沦陷的长安,他创作了《悲陈陶》《月夜》《春望》等“诗史”名作,时刻关注时局,还撰写文章为剿灭叛军献策。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逼近长安,杜甫冒险逃离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之职,故世称“杜拾遗”。然而,任职不久,他因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幸得他人解救,仅被命回鄜州探家。此次归家,创作了《北征》《羌村三首》等杰作。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杜甫返回长安继续任左拾遗。但不久,房琯等人被贬,杜甫也受牵连,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讨伐安庆绪,杜甫前往洛阳了解战况。次年春天,他听闻邺城将破,兴奋写下《洗兵马》。但三月三日,官军在邺城溃败,杜甫经新安、石壕、潼关返回华州,途中目睹百姓苦难与支援官军的情景,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不朽名作。回到华州后,旱灾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乾元二年(759年)七月,他弃官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又辗转同谷(今甘肃成县)、成都,途中创作大量纪行诗,这一年虽奔波艰苦,却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之年。

客居蜀中,漂泊终老
初到成都,杜甫一家寄居古寺,后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生活渐稳,创作了许多怡情适意的小诗。然而,草堂屡遭天灾,上元二年(761年),柚树被暴风拔起,八月草堂又遭风雨侵袭,杜甫在困境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此时,朝廷补授他为京兆功曹参军,他未赴任。

上元二年(761年)十二月,老友严武升任节度使,杜甫与之往来频繁。严武曾劝他出仕,他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疏懒。次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严武被召入朝。杜甫送别严武途中,剑南西川发生叛乱,他辗转多地。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欣喜若狂,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再度入蜀,杜甫被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后人称其“杜工部”。但幕府生活拘束,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正月辞去职务。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五月携家东下。他先后抵达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等地,后定居夔州白帝城(今属重庆奉节)。在夔州近两年时间,杜甫创作四百余首诗,数量占其现存诗作近三分之一,内容与形式均具特色,包括自传性长篇、反映人才观的诗篇,以及《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佳作。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出峡,先后漂泊江陵、公安、岳阳等地,生活困苦。大历四年(769年),他继续南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又前往衡州投奔友人,却未能如愿。大历五年(770年)春,杜甫在潭州创作多首抒情诗,四月,因湖南兵乱,他再次逃难。途中,他遭遇江水暴涨被困,得耒阳县令救助。最终,杜甫决定北返,却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船上因病离世,享年五十九岁。杜甫死后,先葬于岳阳,四十三年后,其孙杜嗣业将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元稹为其撰写墓志铭。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追赐杜甫谥号“文贞” 。杜甫的一生,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却以笔为剑,书写时代苦难,留下无数不朽诗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巨星。 
历史评价
唐代
李白曾作诗(也有观点认为该诗属伪作)调侃杜甫道:“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王昌龄:“王维诗天子, 杜甫诗宰相。” 
严武:“可但步兵(阮籍)偏爱酒,也知光禄(颜延之)最能诗。” 
任华:“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来已多时,何曾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前年皇帝归长安,承恩阔步青云端。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团栾。英才特达承天睠,公卿谁不相钦羡。只缘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却为掾。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就提玉壶。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古人制礼但为防俗士,岂得为君设之乎!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庭有知己。亦曾读却无限书,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如今看之总无益,又不能崎岖傍朝市。且当事耕稼,岂得便徒尔。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中幽旷无人知,火急将书凭驿使,为报杜拾遗。” 
郭受:“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松花酒熟旁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操。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韦迢:“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 
李肇:“开元日,……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宁、李馆陶、郑广文、元鲁山、萧功曹、张长史、独孤常州、杜工部、崔比部、梁补阙、韦苏州、戴容州。” 
韩愈:
①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四五人。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天光晴射洞庭秋,寒玉万顷清光流。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閒愁。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白居易:“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稹:
①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②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 
③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王赞在《玄英先生诗集序》中说:“杜甫雄鸣于至德、大历间,而诗人或不尚之。呜呼!子美之诗,可谓无声无臭者矣。”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思于李(白)、杜(甫),极矣。”
宋元
田锡《贻宋小著书》在列举唐人诗文特点时言:“锡以是观韩吏部之高深,柳外郎之精博,微之长于制诰,乐天善于歌谣,牛僧孺辨论是非,陆宣公条奏利害,李白、杜甫之豪健,张谓、吕温之雅丽。” 
王禹偁:“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姚铉在《唐文粹·序》中认为:“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陈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风》《雅》。由是沈、宋嗣兴,李、杜杰出;六义四始,一变至道。”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云:“其夐邈高耸,则若凿太虚而噭万籁;其驰骤怪骇,则若仗天策而骑箕尾;其首截峻整,则若俨钩陈而界云汉。枢机日月,开阖雷电,昂昂然神其谋、挺其勇、握其正,以高视天壤,趋入作者之域,所谓真粹气中人也。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爀世烜俗。后人师拟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余波及尔。”
宋祁在《新唐书·文艺传》中多次给予杜甫很高的赞誉:
①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②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③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欧阳修:“风骚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张方平:
①文物皇唐盛,诗家老杜豪。雅音还正始,感兴出离骚。连海张鹏翅,追风骋骥髦。三春上林苑,八月浙江涛。
②杜陵有穷老,白头惟苦吟。正气自天降,至音感人深。昭回切云汉,旷眇包古今。万壑入溟海,一枝成邓林。掩抑鬼神泣,寂寞星月沉。……流寓四方路,浩荡平生心。每览《述怀》篇,使我清泪淫。
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王安石:
①(回答他人问“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耶?”时说)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丽重威武若三军之师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元稹以谓兼人人所独专,斯言信矣。 
②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辞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世所传已多,计尚有遗落,思得其完而观之。然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辨之。……世之学者至乎甫,而后为诗不能至,要之不知诗焉尔。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 
③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徐积:“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
苏轼:
①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 
③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黄庭坚:
①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②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奇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干戈峥嵘暗宇县,杜陵韦曲无难犬。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飘零不相见。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隣。隣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好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儿呼不苏驴失脚,又恐新来有新作。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秦观在《韩愈论》中说:“(韩愈文)犹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并引用孟子之言“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将杜甫与孔子相比道:“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陈师道
①学诗当以杜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尔。
②黄诗韩文有意故为工,老杜则无工矣。然学者先黄韩,不由黄韩而为老杜,则失之拙易矣。
③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晁说之:“古人愁在吾愁里,庾信江淹可共论。孰似少陵能叹息,一身牢落识乾坤。” 
叶梦得:“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 
许顗:“老杜诗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 
吴可:
①老杜句语稳顺而奇特,至唐末人,虽稳顺而奇特处甚少,盖有衰陋之气。今人才平稳,则多压塌矣。 
②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拂拭之则自然波峻,读之铿锵。盖杜之妙处藏于内,苏黄之妙发于外,有工夫体学杜之妙处恐难到,用功而效少。
李纲在决心以死报国之际,书写杜诗赠给义士王周士,“以激其气”,后来又作《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云:“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 
张戒:“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子美之诗,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耳。” 
葛立方《韵语阳秋》极力肯定杜诗具有不朽的价值,认为:“然自唐至宋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 
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话》中称“子美亦集诗之大成欤”,“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涯涣,森严昭焕,若在武库,见戈戟布列,荡人耳目,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 
陆游不但在创作中“重寻子美行程旧”,而且无比景仰杜甫的为人。陆游中年入蜀,一路上凭吊了许多杜甫遗迹,他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中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来又作《读杜诗》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人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杨万里:“今夫四家者流,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尤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 
朱熹:
①作诗先用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经。 
②于是又员求之古人,以验其说,则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候,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余如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庭,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严羽:“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十》中说:“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元稹)识碔砆。” 
文天祥被俘北上后,仿“同谷七歌”作《六歌》,以叙自己的惨痛遭遇。又作《集杜诗》一卷,凡五言绝句二百首。又为汪元量集杜句成《胡笳曲》十八首。他在燕京狱中度过了三年多时间,杜诗时刻相伴。在《集杜诗自序》中,文天祥说:“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
汪元量在《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中说:“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 
明清
童轩:“历五季沿至有宋,凡与盟于诗坛者,鲜不以杜为宗,往往则其体裁,模其兴象,状其风格,务力求其似。然而才不足者则体裁靡闻,识不高者则兴象莫辨,气不充者则风格甚少存,愈似而愈不似,愈工而愈不工,是故宗杜为难也。” 
杨慎:
①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②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 
冯复京《说诗补遗》在合论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四家时说:“古人或评云:‘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相。’杜岂可屈居王下?若曰:‘杜甫诗天子,王、高、岑诗宰相。’而以太白为客卿,如东方生傲睨汉廷,翱翔十洲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时评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沈德潜:
①圣人言诗自兴观群怨,归本于事父事君。少陵身际乱离,负薪拾橡,而忠爱之意,惓惓不忘,得圣人之旨矣。 
②前人论少陵诗者多矣,至严沧浪则云:“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也。”敖器之比之“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拟议”,斯为笃论。
③少陵诗阳开阴阖,雷动风飞,任举一句一节,无不见此老面目,在盛唐中允推大家。
④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⑤唐人诗原本离骚、文选,老杜独能驱策经史,不第以诗人目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诗醇》中评点道:“夫子美以疏逖小臣,旋起旋蹶,间关寇乱,漂泊远游,至于负薪拾梠,餔糒不给,而忠君爱国之切,长歌当哭,情见乎词。是岂特善陈时事,足征‘诗史’已哉!东坡信其自许稷、契,或者有激而然;至谓其一饭未尝忘君,发于情,止于忠孝,诗家者流,断以是为称首。呜呼,此真子美之所以独有千古者矣!” 
近现代
梁启超:“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鲁迅:
①杜甫的律诗,后人还可以模拟,古体的内容深厚,风力高昂,是不许人模拟的。他的《北征》就远在韩愈的《南山》之上。韩愈用力学他,差得远。
②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③何以对古人要求这样多?杜甫的诗好,文章也就不行;并且嵇康也死得很早。 
毛泽东圈画过的杜诗有67首,还能背诵杜甫的很多诗。但他对杜甫的评价不算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在约见何其芳、严文井等作家时,毛泽东直言:“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1957年1月,毛泽东在同臧克家、袁水拍等人谈话中,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说:“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再次表示:“不愿看杜甫、白居易那种哭哭啼啼的作品,光是现实主义一面不好,李白、李贺、李商隐,要搞点幻想,太现实就不能写诗了。” 
郁达夫:“杜甫的律诗高于他的古体。” 
闻一多:
①禽族里再没有比凤凰善鸣的,诗国里也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凤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诗中之圣……凤凰你知道是神话,是子虚,是不可能。可是杜甫那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天才,你定神一想,可不是太伟大了,伟大得可疑吗?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你敢信杜甫的存在绝对可靠吗?……杜甫失了被疑的资格,只因文献、史迹,种种不容抵赖的铁证,一五一十,都在我们手里。
②(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史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朱德在1957年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道:“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53年4月,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称赞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962年,在北京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的大会上,郭沫若在大会开幕词中称誉杜甫、李白道:“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王红公):“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田廷柱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另一伟大诗人。” 
莫砺锋、武国权:
①杜甫与比他大十一岁的李白(并称“李杜”)是其中(唐诗)的代表,也是整个中国诗歌史浩瀚星河中最璀璨的两颗星辰。 
②杜甫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伟大诗人。杜甫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不仅在诗歌和文学的领域,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中,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杜甫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杜甫坚定踏实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和为贵的忠恕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中华民族性格中最光辉的部分。虽说这种民族性格的陶铸不能归因于个人,但其中杜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传统文化领域中,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又是传播最为广泛、感召力最为巨大的一种。因此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文化意义……。
轶事典故
字号别称
杜甫表字子美。他祖上是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故而自称“杜陵诸生”“杜陵野老”(研究者认为,杜甫的这一自称,大多是对于自身郡望“京兆杜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表现 [105])。杜甫的祖先在杜陵旁边的少陵附近留有一点产业,杜甫成年后在长安求职时曾住在那里,因而他常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也就据此称他为“杜少陵”。 [107]因在唐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32]在唐代文学史上,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小李杜”杜牧、李商隐区分,还称为“大李杜”),为与“小杜”杜牧作区分,也常被称为“老杜”;也有人将其与韩愈并称为“杜韩”“韩杜”。因在文学方面杰出的成就,杜甫也有“诗圣”的尊号 。
上一篇:韩凤楼下一篇:黄帝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王朝稳固的奠基者
唐朝宰相
第十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电影学院
开国中将
唐代文章四友
中国著名书法家
一级创作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元朝著名女诗人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唐五代著名诗人
唐朝诗人
南宋末诗人、画家
元朝女诗人
唐朝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唐朝诗人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
唐朝第二十任皇帝
刚正谏臣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唐代文章四友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