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鲁[公元1895年-1968年] 河南郑州市巩义市人物 张仲鲁(1895年11月9日-1968年10月13日),又名张广舆,河南巩义市干沟人。1918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23年回国,曾任焦作福中矿务大学、河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河南省建设厅厅长,中央经济部参事,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家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煤炭管理局代局长,河南省交通厅厅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焦作劳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不公正对待。1968年10月去世。1979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政协为其平反并举行了追悼大会。 张仲鲁(1895年11月9日-1968年10月13日),又名张广舆,是河南巩义市干沟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与爱国人士,在教育、工业等领域有着卓越贡献,其一生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求学经历 张仲鲁出生于一个家境逐渐衰落的家庭,祖辈曾是地主兼营商业,到父辈时家道中落。1877年河南遭受旱荒后,父亲远赴陕西教书,他自幼跟随母亲和兄长在家过着半耕半纺的生活,直至9岁才进入私塾读书。之后,他到县城高等小学堂就读,1908年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0年又成功考入清华学堂。 1917年,张仲鲁参加河南省招考公费留学生,以99分的成绩名列榜首。次年,他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矿物大学,1921年毕业并获得采矿工程学学士学位。1922年春,他考取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同年夏还赴美国北部铜矿工作,积累实践经验。1923年,他转赴安尔渥奇城的卫得机器制造厂工作,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育生涯 福中矿务大学时期:1923年7月,张仲鲁回国后担任中英合办的福中矿物大学校长。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他积极支持师生参加运动,还配合焦作煤矿大罢工,投身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1926年初,他上书河南省长公署,控告英国福公司攫夺矿权等罪状,有力地支持了罢工斗争。最终,英国福公司被迫与煤矿工人代表签订合同,罢工取得胜利。但因英国福公司未履行增加办学经费的承诺,且未得到中原煤矿公司有力支持,张仲鲁于1926年5月中旬辞职返乡。 河南大学时期:1930年6月,在张嘉谋、冯友兰等河南名流学者的推荐下,张仲鲁第一次担任河南中山大学校长。他上任后积极筹措经费、增添设备、制定规划。同年8月,他主持校务会议,将河南中山大学改称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大学院,奠定了河南大学的发展基础。然而,因中原大战爆发,他仅任职4个月就被免去校长职务。1933年8月,张仲鲁第二次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公布《河南大学组织规程》,精简机构,紧缩开支,重金聘请许逢熙、郭绍虞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任教。但因遭到国民党军统分子的抵制和反对,苦撑一年后被迫辞职。1944年10月,张仲鲁第三次担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当时河南大学处于流亡时期,损失惨重,他亲自到重庆募款400万元及大批医药用品,使学校教学、科研短期内恢复正常,还对校内中共地下党的进步活动予以掩护。 其他高校经历:1927年3月至1928年8月,张仲鲁担任河南中山大学教务长。1928年9月至1930年5月,他出任清华大学秘书长。1931年,他任焦作工学院院长,积极整顿校务,改革教学,选用欧美先进设备,扩充办学场馆。1932年,他出任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总务长。1935年,他出任国立广州中山大学总务长。 实业活动 1939年至1943年,张仲鲁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1943年6月,他担任中原煤矿公司董事长,开办煤矿,创设纺织厂、化工厂、机械厂等,为河南的工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他留美五年,一直心念实业救国,将所学知识努力应用于实践,推动地方工业发展。 投身革命与新中国建设 1948年春,张仲鲁在南京与中国共产党中原局城工组方敬之商议后,转赴武汉成立工作站。同年秋,他借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派其赴武汉、长沙两地成立公司之机,与中国共产党中原局联系,团结工程技术人员,保护厂矿,策动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十九兵团司令张轸起义。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张仲鲁被推参加各界人士上海访问团。9月,他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参加华北煤炭工作会议,筹备第一次全国煤炭会议。11月,他正式参加燃料工业部工作,任计划司副司长。1950年初,调任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 1953年4月,张仲鲁经汪世铭、杨青海介绍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同年,他调任河南省交通厅厅长、河南省科学普及协会副主席。此后,他还担任了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河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政协河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晚年遭遇与平反 1957年,张仲鲁被错划为右派,下放焦作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遭到不公正对待,被撤到郑州批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8年10月13日,张仲鲁含冤去世,终年73岁。 文革结束后,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于1979年7月5日为张仲鲁召开了平反昭雪追悼会,恢复了他的名誉,肯定了他一生为教育、工业及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1998年11月,家乡人民在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和干沟村小学为他塑立了铜像和纪念碑,以表怀念。2002年8月,“张仲鲁奖学金”在巩义三中设立,激励着更多学子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张仲鲁一生胸怀壮志,无论是在教育领域培养人才、推动学校发展,还是在实业方面助力地方经济建设,亦或是在革命时期为新中国成立贡献力量,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