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畋[唐][公元825年-883年,唐朝诗人,唐朝宰相] 河南郑州市荥阳市人物 郑畋(tián)(825年-887年),字台文,荥阳人,出生于桂州,唐朝宰相、诗人,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 郑畋出身于荥阳郑氏,考中进士后在藩镇幕府为官。咸通五年(864年),郑畋进入朝廷,累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唐僖宗即位后,郑畋被召回朝中担任兵部侍郎。乾符四年(877年),郑畋任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乾符六年(879年),郑畋在招安黄巢之事上与卢携发生争执,被罢免相位,贬为太子宾客。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长安失陷后,郑畋在龙尾坡大破黄巢军,并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中和元年(881年),部将李昌言兵变,郑畋被迫离开凤翔。 中和二年(882年),郑畋被召到成都,担任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中和三年(883年),郑畋被田令孜排挤出朝改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同年郑畋之子郑凝绩将其接往陇州居住。不久郑畋在陇州病逝。郑畋死后,谥“文昭”,赠太尉、太傅。 郑畋:动荡晚唐的忠勇宰相与传奇诗人 郑畋,字台文,出身荥阳名门,是晚唐时期兼具政治才能与文学造诣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官至宰相,在动荡时局中力挽狂澜,更是一位留名青史的诗人。其家族文脉深厚,父祖三代皆进士及第。父亲郑亚曾是宰相李德裕的得力幕僚,深受器重,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入朝,官至给事中。 早年坎坷,仕途初起 会昌二年(842年),年仅十八岁的郑畋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担任宣武军节度推官,并加授秘书省校书郎。会昌六年(846年),他参加吏部科目选,考中书判拔萃科,获授渭南县尉、直史馆事。然而,当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德裕一党逐渐失势,郑亚也受到牵连,先后被贬至桂州、循州。郑畋任职期满后,南下侍奉父亲。此后近十年间,牛党官员白敏中、令狐綯相继拜相,郑畋一直未能获得官职。 历职内外,宦海沉浮 咸通元年(860年),令狐綯被罢相出镇河中,已在河东军府担任从事的郑畋被召回朝中,任虞部员外郎。但因尚书右丞郑薰是令狐綯一党,极力反对,郑畋不得不返回河东继续任职,直至咸通五年(864年)才再次入朝,先后任刑部员外郎、万年县令。 咸通九年(868年),郑畋因宰相刘瞻举荐,改任户部郎中、翰林学士,加知制诰,后又升任中书舍人。次年,他因起草诏书符合皇帝心意,升为户部侍郎,充任翰林学士承旨。咸通十一年(870年),唐懿宗爱女同昌公主病逝,懿宗处死御医并收捕其亲族。刘瞻极力进谏,反被罢相。郑畋因在起草的罢相诏书中盛赞刘瞻,被唐懿宗认为党附刘瞻,在宰相韦保衡的唆使下,被贬为梧州刺史。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即位,韦保衡失势被贬,郑畋得以回朝,授左散骑常侍。乾符元年(874年),郑畋由吏部侍郎改任兵部侍郎,与卢携一同拜相,领集贤殿大学士。此后历经升迁,至乾符四年(877年)时,已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行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临危受命,力战黄巢 郑畋任相期间,关东灾荒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势力尤为庞大。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进入岭南,攻陷广州后,通过浙东观察使崔璆向朝廷索要天平节度使一职。唐僖宗召集群臣商议,郑畋等多数朝臣主张招抚,建议授予黄巢岭南节度使,以图日后再行剿灭;而卢携倚重淮南节度使高骈,力主进剿。唐僖宗最终采纳了卢携的建议。郑畋与卢携在中书省商议诏书时发生争执,卢携愤怒之下将砚台摔在地上。唐僖宗认为宰相相争有失体统,将二人一同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大军北上,高骈却按兵不动,放任其过境。唐僖宗想起郑畋此前的预言,将他召回长安,任礼部尚书,后又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同年十二月,黄巢逼近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郑畋在斜谷迎驾时,请求便宜行事之权,获僖宗应允。 回到凤翔后,郑畋召集将吏商议讨贼,起初诸将因贼军势大主张等待勤王军队。郑畋晓以大义,最终得到支持。他刺破手臂与诸将歃血为盟,修缮城池、整治军械、训练士卒,并联络周边藩镇。黄巢派使者招降,郑畋斩杀使者,与黄巢决裂,并被唐僖宗加授同平章事,充任京西诸道行营都统。 中和元年(881年)三月,黄巢部将尚让、王璠率五万大军攻打凤翔。郑畋设伏,在龙尾陂大败敌军,斩首两万余级。随后,他向天下发布檄文,号召各藩镇共讨黄巢,各镇纷纷响应,黄巢自此不敢窥视京西。不久,郑畋命唐弘夫、程宗楚收复长安,但二人因贪功轻敌,遭黄巢反攻,唐军大败,郑畋撤回凤翔。 同年十月,凤翔行军司马李昌言煽动士卒作乱,袭击府城。郑畋不愿内斗,将兵权交出,前往成都投奔朝廷,后称病辞职,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在兴元养病。 晚年波折,病逝他乡 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将郑畋召至成都,再次任命为宰相,主管军务。但因郑畋多次阻止内宦田令孜及其兄陈敬瑄干涉政务、谋求高位,遭到二人记恨。中和三年(883年),唐军收复长安,唐僖宗准备回京。李昌言担心郑畋追究兵变夺权之事,勾结田令孜、陈敬瑄告发郑畋。郑畋主动请辞,唐僖宗改授他为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并让其子郑凝绩在壁州服侍他养病。 光启三年(887年),郑畋在龙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唐僖宗追赠太尉,后又追赠太傅。唐文德元年(888年)正月,再赠司徒,赐谥号“文昭” 。郑畋归葬荥阳后,曾受他提拔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上疏朝廷,请求为其赐谥,足见其品德与才能在当时深受敬重。 亲属成员 郑畋出身荥阳郑氏。荥阳郑氏作为中原门阀士族“五姓七望”之一,两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其中郑温三子郑晔、郑恬、郑简后裔被唐高宗列入禁婚家“七姓十家”范畴,博文约礼,门第清华,冠于卿族,为当时中原顶级名门望族之一。 曾祖:郑邻(一作郑少邻),进士出身,曾任郑州司士参军。 祖父:郑穆,进士出身,曾任河清县县令。 父亲:郑亚,进士出身,曾为李德裕幕僚,历任监察御史、刑部郎中、给事中、桂管观察使、循州刺史。 兄弟:郑畯,曾任秘书监。 兄弟:郑毗 儿子:郑凝绩,唐昭宗景福年间历任刑部、户部侍郎。 孙子:郑绍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