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公元772年-846年,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唐诗四大家,渭南三贤,唐朝诗人,香山居士 白居易,唐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生于河南新郑(一说生于陕西渭南),是唐代中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被后世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唐诗四大家”,更因晚年定居渭南,与寇准、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开创了“新乐府运动”,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以下是其生平的详细梳理: 一、早年困顿:乱世中的勤学少年(772年-800年) 动荡童年与家学启蒙 白居易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藩镇割据、战乱频发。其祖父白锽曾官至巩县县令,父亲白季庚历任彭城令、徐州别驾等职,因参与平定叛乱有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受家庭影响,白居易自幼接触儒家经典,5岁便能作诗,9岁已通晓声韵。 为躲避中原战乱,白居易幼年随家人辗转于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符离(今安徽宿州)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目睹了百姓疾苦,这为其日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埋下伏笔。16岁时,他途经长安,携带诗作拜谒名士顾况。顾况见其名“居易”,戏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读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惊叹“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由此在长安诗坛崭露头角。 科举之路与初入仕途 贞元十五年(799年),28岁的白居易在宣州乡试中拔得头筹;贞元十六年(800年),他与元稹同登进士第,位列第四名,时称“元白”。唐代进士科被誉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9岁的白居易一举成名,按捺不住喜悦,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句》)的诗句。 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通过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校勘。这一职位虽低微,却让他有机会博览群书,为日后创作积累了深厚学养。在此期间,他与元稹、李绅等诗人交往密切,共同探讨诗歌革新,奠定了新乐府运动的思想基础。 二、谏官岁月:以诗为刃的革新斗士(806年-815年) 入仕中枢与政治理想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与元稹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任职期间,他写下《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折射盛唐兴衰,一时洛阳纸贵。此诗融合叙事与抒情,语言婉转流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被召回长安,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左拾遗为谏官,掌供奉讽谏,他深感责任重大,在《初授拾遗献书》中写道:“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他不仅多次上书直言朝政弊端,更以诗歌为武器,针砭时弊。 新乐府运动与讽喻诗创作 元和四年(809年)起,白居易与元稹、李绅等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创作了《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讽喻诗,直指社会痛点: - 《卖炭翁》揭露宦官“宫市”制度对百姓的掠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道尽底层疾苦; - 《杜陵叟》批判官吏盘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轻肥》对比宦官的奢靡与灾民的惨死,“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字字泣血。 这些诗歌语言直白如话,却字字千钧,被誉为“诗史”。但也因锋芒过露,得罪了权贵。宰相武元衡遇刺后,白居易率先上书请捕凶手,却被政敌诬陷“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 三、江州之贬:人生转折与思想蜕变(815年-820年) 贬谪生涯与《琵琶行》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写下“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长恨歌》后续补笔),道尽失意。江州司马为闲职,他得以沉潜反思,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感其身世,作《琵琶行》。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是自我心境的写照。全诗以音乐描写贯穿,“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无形之声化为有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音乐的绝唱。 在江州期间,白居易寄情山水,遍历庐山,写下《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于自然中悟得人生哲理。他还重修东林寺,与僧人交往密切,佛教思想逐渐融入其生活。 四、宦海沉浮:地方治理与晚年闲适(820年-846年) 历任要职与务实政绩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历任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在地方任上,他褪去锋芒,专注民生: - 任杭州刺史时,主持修筑西湖白堤,疏浚六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作《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记录治湖成果; - 任苏州刺史时,减免赋税,整修街道,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晚年归隐与闲适诗风 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因厌倦党争(牛李党争),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从此远离中枢。他在洛阳履道坊购置园林,与刘禹锡、裴度等诗酒唱和,自称“醉吟先生”。 晚年作品转向闲适诗与咏怀诗,风格冲淡平和: -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喻示生命力的顽强; -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尽闲居之乐; -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捕捉自然之美,意境悠远。 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病逝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香山。唐宣宗李忱亲作悼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五、文学成就与后世影响 诗歌革新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近3000首,数量居唐代诗人之首。其诗体裁多样,涵盖乐府、律诗、绝句,尤以长篇叙事诗见长。他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诗歌理论,强调情感为根、内容为实,对后世影响深远。 国际影响与文化传承 - 其诗在唐代即传入日本、朝鲜,《源氏物语》多次引用其诗句,日本平安时代诗人菅原道真尊其为“诗神”; - 宋代苏轼、陆游继承其现实主义传统,清代黄遵宪的“诗界革命”亦受其启发; - 现代学者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对其诗歌进行系统考证,可见其学术价值。 人格魅力与历史地位 白居易不仅以诗名世,更以品格立身。他为官清廉,晚年将俸禄多用于赈济灾民;重视友情,与元稹“同心一言,骨肉不亲如胶漆”,二人唱和诗合编为《元白唱和集》;热爱生活,80岁仍作《欢喜二偈》,豁达乐观。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白居易的诗歌既是时代的镜子,也是人性的赞歌。他用平易的语言写出了最深刻的人生,正如其自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份以文济世的初心,使其跨越千年,至今仍震撼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