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唐][公元680年-759年,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古代十圣]+像 河南许昌市禹州人物 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生平详考:唐代画圣的艺术传奇与时代印记 吴道子(公元680年-759年),字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生于许州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被誉为“画圣”,与张旭、裴旻并称为“唐代三绝”。其绘画技艺出神入化,尤擅佛道人物、山水楼阁,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吴带当风”的艺术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盛唐气象的滋养与安史之乱的冲击中,吴道子的一生折射出唐代艺术的辉煌与转折。 一、早年磨砺:从阳翟少年到画坛新秀 吴道子的早年经历史料记载简略,但据《历代名画记》《太平广记》等文献推断,其出身寒微,自幼展现出对绘画的非凡天赋。阳翟(今禹州)作为中原文化重镇,汉魏以来便是书画艺术的沃土,吴道子在此接受了早期的文化熏陶,民间艺术中的壁画、雕塑传统为其奠定了扎实的造型基础。 约弱冠之年,吴道子离开家乡,游历洛阳、长安等地。他曾在洛阳当过小吏,因“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的性情,一度浪迹市井,却始终未放弃绘画。这段时期,他广泛研习前代名家技法,尤对顾恺之“迁想妙得”、陆探微“秀骨清像”的风格深有体悟,同时吸收民间画工的写实技巧,逐渐形成兼具雅俗的艺术特色。 武则天执政时期(690-705年),吴道子的画名初显。他为洛阳敬爱寺绘制的《菩萨像》,以“笔迹劲爽,如锥刀焉”的独特线条引起轰动,被时人评为“得菩萨慈悲之态,兼金刚怒目之威”。此时的他已摆脱对古法的模仿,开始探索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入仕宫廷:盛唐气象中的艺术巅峰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即位后,推崇文治武功,大力扶持艺术创作。吴道子因画名被召入宫廷,历任“内教博士”“宁王友”等职,成为专为皇室服务的宫廷画师。这一阶段(712-755年)是其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创作了大量宗教壁画、宫廷画卷,确立了“画圣”地位。 1. 宗教绘画的革新突破 唐代佛教兴盛,寺庙壁画成为艺术竞争的舞台。吴道子在长安、洛阳两地的寺观中留下了数百幅壁画,尤以长安兴唐寺、慈恩寺,洛阳玄元观、景云寺的作品最为著名。他绘制的《地狱变相图》堪称惊世之作:画面不直接描绘鬼怪恐怖,而是通过人物的惊恐、忏悔神情暗示地狱的阴森,笔法“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据说长安屠夫、渔夫见后竟有改行的,足见其艺术感染力。 其创新在于将传统的“春蚕吐丝”式细劲线条,发展为“莼菜条”般的波折起伏、粗细变化的笔法,配合“焦墨薄彩”的设色技巧(即多用墨色勾勒,略施淡彩),使人物衣袂飘动如迎风舒展,形成“吴带当风”的标志性风格。这种动态感打破了前代人物画的静态格局,赋予宗教形象以世俗化的生命力。 2. 宫廷创作与帝王赏识 唐玄宗对吴道子的才华极为赏识,曾命其随驾巡游。据《唐朝名画录》记载,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吴道子随行绘制《金桥图》,描绘车驾仪仗、山川风物,与韦无忝画兽、陈闳画马并称“三绝”。画中“山骨苍劲,云气缥缈”,将山水与人物有机融合,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构图能力。 他为玄宗绘制的《嘉陵江山水图》更显传奇:接到写生任务后,吴道子并未实地描摹,而是凭记忆在大同殿壁上一日而就,“三百里嘉陵江风光,一日而毕”,与李思训数月完成的工细山水形成对比,玄宗赞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这一创作体现了他“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艺术主张,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写意”一脉的先河。 3. 技法传承与画派形成 吴道子不仅自身造诣深厚,还培养了众多弟子,如卢棱伽、杨庭光、翟琰等,形成了唐代最大的绘画流派。他传授技法时注重“心传口授”,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弟子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提炼艺术精髓。卢棱伽继承其笔法,绘制的《六尊者像》被誉为“深得吴生体”,但吴道子仍评价其“过思不及,伤其气脉”,可见其对艺术创作中“自然天成”的追求。 三、安史之乱:乱世中的命运转折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仓皇出逃。吴道子的人生轨迹随盛唐的崩塌而剧变。据《太平广记》记载,他在战乱中被迫流亡,曾为躲避叛军,隐于蜀中青城山,期间绘制了《青城山水图》,笔法中增添了“萧瑟苍茫”之感,与早年的雄浑壮阔形成鲜明对比。 至德二载(757年),唐军收复两京,吴道子已近八旬,身心俱疲。他回到长安后,虽被肃宗李亨授予“金紫光禄大夫”衔,但再无重要创作。晚年的他更多从事艺术总结,据传曾撰写《画论》一卷(已失传),系统阐述其“气韵生动”“笔不周而意周”的绘画理念。 宝应元年(762年)前后,吴道子病逝于长安,享年约80岁(一说79岁)。关于其晚年结局,另有“归隐阳翟,卒于故里”的传说,禹州至今仍有“吴道子墓”“画圣祠”等遗迹,印证着家乡人民对他的纪念。 四、艺术成就与后世影响 吴道子的贡献远超个人创作,他彻底改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其影响贯穿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 1. 技法体系的开创性 线条革命:将书法中的草书笔意融入绘画,创造出“莼菜条”描法,使线条兼具“力”与“韵”,突破了顾恺之以来“春蚕吐丝”的单一形态。 写意精神:提出“画以载道,形神兼备”,主张“得意忘形”,为后世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奠定基础。 壁画范式:确立了寺观壁画的创作规范,从构图布局到人物塑造形成体系,后世画工多以其粉本(底稿)为范本,称“吴家样”。 2. 跨领域的艺术辐射 吴道子的影响不仅限于绘画,还渗透到雕塑、书法、戏曲等领域。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曾师从吴道子,得其“传神”之法,创作出“千手观音”等经典作品,被誉为“塑圣”;书法名家张旭观其壁画创作,悟得草书“狂放不羁”之妙,成就“草圣”地位;后世戏曲舞台上的“水袖”动作,亦被认为源自“吴带当风”的线条美感。 3. 历代评价与文化地位 -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自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皆为附枝,吴生独树一帜,天下谓之画圣,不亦宜哉!” - 宋代苏轼称:“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将其与杜甫、韩愈、颜真卿并列为唐代文化巅峰的代表。 - 元代赵孟頫赞其:“笔法超妙,冠绝古今,虽寥寥数笔,而神完气足,非后人所能及也。” 五、历史坐标中的吴道子 吴道子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盛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文化氛围的产物。中原文化的厚重、西域艺术的灵动、宗教思想的深邃在他笔下交融,形成了既扎根传统又突破创新的艺术风格。而安史之乱后的创作转向,又使其艺术成为盛唐气象的“挽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作为禹州籍的文化巨匠,吴道子身上体现了中原人民“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他从寒微少年成长为一代画圣的历程,印证了唐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活力;其艺术中“刚健有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恰是盛唐精神的最佳诠释。 如今,禹州“吴道子故里”已成为文化地标,其“画圣”精神激励着后世艺术家。从敦煌壁画中可见其线条的延续,从梁楷的“减笔画”中可寻其写意的传承,从徐悲鸿的人物画中能感其动态的影响——吴道子早已超越时代,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象征。 结语 吴道子的一生,是一部唐代艺术的兴衰史。他以笔墨为刃,劈开了传统绘画的桎梏;以心灵为镜,映照出盛唐的恢弘与沧桑。从阳翟的民间画工到长安的宫廷画圣,从宗教壁画的庄严到山水画卷的灵动,他用一生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正如明代李贽所言:“吴道子画圣,非独画之圣,实盛唐之圣也。”他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艺术的丰碑之上,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