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滑寿

元代大医学家

滑寿

滑寿[元][公元1304年-1386年,元代大医学家]+像 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人物
滑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代医学家,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他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三家学说,所以给人治病有“奇验”,他还著有《读伤寒论抄》等医书多种。“所至人争延,以得诊视决生死为无憾”。他更以“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弗较也”的崇高医德,受到时人的赞誉。
滑寿:元代医学巨匠的传奇一生

在元代医学史上,滑寿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这位生于河南许昌市襄城县的医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的医学思想和济世救人的情怀,被誉为“元代医圣”。他的一生跨越了元明两代(公元1304年-1386年),在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和著作传世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早年经历与学术启蒙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祖籍许州襄城(今河南许昌襄城县)。关于他的家世,史料记载较少,仅知其早年因战乱随父迁居江南,后定居浙江余姚。这一迁徙经历,让他得以接触到南北不同的医学流派,为日后的学术融合奠定了基础。

滑寿自幼聪慧,对儒家经典和医学典籍均表现出浓厚兴趣。据《余姚县志》记载,他“少警敏,习儒书,日记千言”,但成年后因目睹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疾病缠身的惨状,毅然弃儒从医,立志“以医济人,不在功名之下”。他的这一选择,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为求深造,滑寿四处寻访名师。他先拜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为师,学习《素问》《难经》等经典。王居中擅长内科杂症,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滑寿影响深远。在王居中的指导下,滑寿系统研读了中医四大经典,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随后,他又前往浙江杭州,师从王居中的好友王汉卿。王汉卿是当时著名的针灸学家,滑寿在其门下专攻针灸之术,尽得其传。这段经历让他不仅精通内科,更在针灸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为后来的医学成就埋下伏笔。

二、医学成就与学术创新
滑寿的医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对经典的阐释、临床实践的突破以及针灸学的革新三个方面,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被中医界奉为圭臬。

1. 经典医籍的整理与注解
滑寿深知,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经典的传承。他认为,《素问》《难经》等古籍因年代久远,文辞晦涩,后人解读多有偏差,于是决心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注解。

《读素问钞》:这是滑寿对《素问》的精选与注解之作。他将《素问》原文按内容分类,删繁就简,保留核心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阐释。书中对“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的解读深入浅出,既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旧说,成为后世学习《素问》的重要入门书籍。
  
《难经本义》:《难经》是一部与《素问》《灵枢》并称的经典,但历代注本多牵强附会。滑寿在《难经本义》中,以“溯本求源”为原则,纠正了前人的误读,尤其对“脉学”“经络”等内容的注解,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被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评价为“《难经》注解第一书”。

2. 针灸学的革新与实践
滑寿在针灸学上的贡献,堪称划时代。他不满当时针灸学“经络混乱、穴位不清”的现状,提出“以经统穴”的理论,将针灸实践系统化、规范化。

《十四经发挥》:这是滑寿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书中首次将人体经络明确分为“十四经”(在传统十二经脉基础上,加入任脉、督脉),并系统整理了每条经脉的循行路线、穴位分布及主治病症。他还绘制了大量经络穴位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这一分类方法至今仍被中医针灸学沿用,成为国际公认的经络标准体系。

临床实践中的创新:滑寿注重针灸与药物的结合,提出“针药并用,辨证施治”的原则。他在治疗中风、痹症等疑难杂症时,常以针灸疏通经络,配合汤药调理气血,疗效显著。据《浙江通志》记载,曾有一患者半身不遂,多方医治无效,滑寿以“风池、肩井、足三里”等穴施针,辅以“补阳还五汤”,三月后患者竟能行走如常。

3. 内科与杂病的诊疗经验
除理论研究外,滑寿的临床经验也极为丰富。他擅长内科杂病、温病及儿科,尤其对“湿热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

- 在《樱宁生要方》中,他记载了大量治疗湿热病的方剂,强调“清热利湿,顾护脾胃”的原则,其创制的“滑氏清湿汤”至今仍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
  
- 对于儿科疾病,滑寿主张“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宜轻”,反对滥用峻猛之药。他总结的“小儿惊风辨证法”,通过观察患儿指纹、脉象来判断病情,至今仍被儿科医生借鉴。

三、著作传世与学术影响
滑寿一生著作颇丰,除上述《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外,还有《诊家枢要》《樱宁生要方》《本草发挥》等,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治疗、药物等多个领域。这些著作在明清时期被多次刊刻,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亚医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年),《十四经发挥》被列为医学教科书,针灸学家清川玄道曾评价:“我邦针灸之学,实由滑氏一书而明。”
  
- 清代医学家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多次引用滑寿的注解,称其“发前人所未发,启后学之津梁”。

滑寿的学术影响,不仅在于对经典的整理,更在于他“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治学态度。他打破了南北医学流派的壁垒,将北方的“经方派”与南方的“医经派”有机结合,形成了“博采众长,注重实效”的学术风格,为中医的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医德风范与晚年生活
滑寿不仅以医术闻名,更以医德高尚著称。他行医从不计较报酬,对贫困患者常免费诊治,甚至赠药。据《余姚县志》记载,他“往来于乡野之间,遇有疾者,无论贵贱,必尽心医治,虽深更半夜,风雨无阻”。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滑寿隐居于余姚山中,自号“樱宁生”(“樱宁”取自《庄子》,意为“保持宁静,不为外物所动”)。他一边行医救人,一边整理著作,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派人征召他入朝为官,滑寿以“老病不堪重任”为由婉拒,坚守“以医济世”的初心。

洪武十九年(1386年),滑寿病逝于余姚,享年83岁。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余姚城内建“樱宁祠”,四时供奉。至今,余姚仍有“滑寿路”“伯仁桥”等地名,以缅怀这位医学巨匠。

五、历史地位与后世评价
滑寿的医学成就,在明清时期即被高度认可。明代医学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称:“元之滑寿,其学识之渊博,医术之精湛,可与张仲景、孙思邈相提并论。”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十四经发挥》:“条理分明,考证精审,实为针灸之圭臬。”

从现代视角看,滑寿的贡献具有以下历史意义:
1、理论体系的系统化:他对经络、穴位的整理,使中医针灸学从经验医学走向理论医学,为其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2、学术思想的包容性:他融合南北医学流派,打破门户之见,体现了中医“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
3、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他注重临床实效,反对空谈理论,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

如今,滑寿的故里河南襄城县建有“滑寿纪念馆”,其著作被纳入中医高等教育教材,他的医学思想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这位从襄城走出的医学巨匠,用一生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其功绩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史上。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2 17:37
上一篇:吴道子下一篇:荀恽
元朝辅国上将军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
元代才俊、科举魁首
大蒙古国可汗,军事家、政治家
元朝第六位皇帝
大蒙古国第三位大汗
元曲四大家
宝安文氏始祖
元朝第十位皇帝
元朝著名女诗人
元初东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
元末明初的文学隐者
元朝第八位皇帝
中国元代诗文家、官员
明朝开国功臣
元代大医学家
元代大医学家
抗日英烈
元代大医学家
元代大医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