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元][公元1219年-1301年,元曲四大家]+像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物 关汉卿:元曲星河中最璀璨的明珠 关汉卿(公元 1219 年-1301 年),这位在中国戏曲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以其超凡的才情与深邃的思想,成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他出生于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尽管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毕业院校,但在生活与实践的磨砺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铸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时期,彼时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的风云变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他出身于医户家庭,其祖先曾供职于金代太医院。家庭的医学背景或许在早期为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一定的文化熏陶,然而时代的洪流使他无法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年少的关汉卿便展现出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尤其对诗词歌赋有着独特的感悟力。 在成长过程中,关汉卿离开家乡,踏上了游历之路。他往来于开封、洛阳等地,这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百态的窗口。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疾苦,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丰富的经历,如同肥沃的土壤,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在旅途中,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尝试进行各种文学创作,逐渐在当地的文人圈子中崭露头角。 中年时期,关汉卿定居大都(今北京)。大都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演艺活动极为繁华。城中活跃着众多 “书会”,这些组织成为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关汉卿凭借自身的才华,迅速融入其中,并成为以他为核心的 “玉京书会” 的灵魂人物。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戏剧家、演员以及其他文艺界人士。与歌妓等社会底层人物的频繁交往,使他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情感与诉求。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将这些人的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写下了诸多以妓女等底层人物为主角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关汉卿一生创作极为丰富,他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现存 18 种,同时散曲现存七十六篇。其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历史故事、男女风情以及现实社会矛盾等诸多方面。在历史故事剧中,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他通过对关羽单刀赴会这一经典历史场景的演绎,歌颂了英雄人物的勇敢与忠义,抒发了自己拯物济世的愿望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剧中关羽的豪迈形象与坚定信念,在关汉卿的笔下跃然纸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男女风情生活剧方面,《杜蕊娘智赏金线池》《闺怨佳人拜月亭》等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士妓之恋和才子佳人之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浪子的风流韵事,更表达了超越世俗偏见的爱情婚姻理想。关汉卿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有胆识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追求真爱,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例如在《诈妮子调风月》中,婢女燕燕聪明伶俐、敢爱敢恨,面对爱情的挫折,她勇敢地抗争,关汉卿细腻地刻画了她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倔强的性格特点。 而在现实社会矛盾剧里,关汉卿更是展现出了无畏的批判精神。其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堪称中国古代悲剧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以寡妇窦娥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深刻地揭露了元代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以及社会的不公。窦娥被冤屈致死,行刑时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其冤情感天动地。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一形象,将底层人民对压迫的愤怒与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国维称赞此剧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它的结构严谨,叙事节奏把握精准,冲突激烈且扣人心弦,曲词自然悲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等剧,同样以包拯断案为背景,展现了百姓与权豪势要之间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 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结构上十分完整,情节动机统一,逻辑严密。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如《窦娥冤》中,从窦娥的悲惨身世到被冤入狱,再到最终的冤屈昭雪,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线索清晰明了,毫无冗余之感。在人物塑造方面,他尤为重视平民生活,笔下的众多角色来自社会底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这些女性既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温柔善良的美德,又在面对恶势力时展现出坚毅刚烈的抗争品格。无论是含冤而死的窦娥,还是机智冷静解救姐妹的赵盼儿,或是在《望江亭中秋切鲙》中巧妙应对权贵的谭记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运用上,关汉卿的作品风格通俗自然,雅俗共赏。他善于运用日常口语、俗语,使作品贴近百姓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他又能巧妙地融入诗词的优美韵律与精炼表达,做到深入浅出。他的语言千人千腔,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赋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例如在一些作品中,他毫不避讳地使用责骂用语,这些看似粗俗的语言,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情绪与当时的社会场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与表现力。 关汉卿的散曲创作同样别具一格。与杂剧相比,散曲多写其身边琐事,主题涵盖爱情生活、离愁别恨、自然景色等。在艺术手法上,他运用对偶、比喻、双关、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辛辣明快,尽显其放荡不羁的情致。如在《不伏老》中,他以 “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这一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自己坚定的个性与不屈的精神。不过,对于他的散曲,评价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赞誉者认为其作品独具特色,“所作散曲,亦为有元一人”“珠玑语唾”“字字本色”;而批评者则觉得部分散曲在思想性上与他的杂剧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表现出苟且偷生的处事态度、浑浑噩噩的生活情趣等。 晚年的关汉卿选择离开大都,踏上南下游历之路。他一路经由河北、山西、河南,进入两湖地区,最终抵达南宋首府杭州。在杭州,他被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与繁荣景象所吸引,写下了《杭州景》套曲,生动地勾勒出杭州的迷人景致。在游历过程中,他与当地戏剧界人士频繁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南北戏曲文化的融合。他还结识了著名演员朱帘秀,二人在艺术上相互欣赏、相互切磋,留下了许多佳话。约在此阶段,杭州的古杭社为他的《单刀会》出书,这也是现存最早的关汉卿剧目的元刊本。 八十多岁时,关汉卿自杭州乘船沿古运河北返,经扬州返回故乡附近的祁州。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儿子。即便到了晚年,他对元曲创作的热情依然不减,据考证,其经典之作《窦娥冤》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甚至是去世前才创作完成的。关汉卿最终卒于祁州,他的离去,是中国戏曲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作品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文学的天空。 关汉卿在世时,便已是元代知名的剧作家。时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提出 “关、郑、白、马” 的提法,这便是后世 “元曲四大家” 之说的起源。在明清时期,对于关汉卿的评价虽存在尊贬两大派别,但贬关的观点往往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且内部分歧严重,难以撼动他在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到晚清至民国时期,学者王国维、吴梅、王季烈等人对关汉卿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的系统性研究和极力推崇,使关汉卿重新受到广泛关注与高度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58 年,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 700 年纪念大会,陈毅在会上称赞他为 “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此后,国内掀起了研究关汉卿的热潮,他被尊为中国伟大的戏曲家。 在国际上,关汉卿同样享有盛誉。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自十八世纪以来,被翻译成英、俄、法、德、日等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1957 年 10 月 28 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关汉卿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国际汉学界对他的研究也随着国内的热潮而升温,他被赞誉为 “东方的莎士比亚”。在东西方主要国家的百科全书中,关汉卿都以 13 世纪中国伟大戏剧家的形象被铭记。 关汉卿,这位从山西运城盐湖区走出的戏曲大师,用他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的心声。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流传至今,依然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 或者他的创作风格更感兴趣呢?可以和我讲讲,我能进一步为你深入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