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锐意进取却遗祸身后的魏国君主 魏武侯(?—前371年 ),姬姓,魏氏,名击,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出生地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魏武侯,名击,作为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任君主,身处魏国国力如日中天的时代,继承了其父魏文侯开创的辉煌基业。他果敢勇猛,在军事上积极进取,使魏国在其任内继续开疆拓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然而,在政治决策与人才任用方面,他的一些失误也为魏国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其一生充满了进取与危机并存的复杂色彩。 出身显赫,初露锋芒 魏武侯生年不详,身为魏文侯魏斯之子,自出生便拥有尊贵的身份与优渥的成长环境。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治国理政之术与军事谋略,为日后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魏文侯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年轻的魏击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性格。公元前 419 年,晋国魏氏在魏文侯主持下于少梁筑城,拉开进攻秦国的序幕,此后魏国不断派兵攻秦。公元前 412 年,魏击奉命围攻并占领秦国的繁城和庞城,还将城中百姓迁出,崭露头角,初显军事指挥才能。 公元前 408 年,魏文侯借道赵国,派乐羊为主将攻打中山国,魏击负责后方防守,同时吴起率河西秦军会师进攻。至公元前 406 年,中山国覆灭,魏击被封为中山君,管理中山地区,魏文侯还安排赵仓唐与李克辅佐他治理中山。彼时,魏文侯原本立孺子颀为太子,而魏击常年在外征战,封于中山。后来在大臣劝谏下,魏文侯改立魏击为太子,同时封少子魏挚为中山王,接替魏击掌管中山。公元前 400 年,太子魏击的儿子魏䓨出生,即后来的魏惠王。公元前 396 年(一说公元前 387 年),魏文侯去世,魏击顺利继承君位,成为魏武侯。 继往开来,征战四方 西进扼秦,稳固河西 魏武侯即位后,延续了魏文侯向西扼制秦国的战略。执政第三年(公元前 393 年),魏国与郑、秦两国双线作战。一方面,魏军打败郑、楚联军,并在酸枣建立军事据点以扼制郑国;另一方面,面对秦军进攻,大将吴起在注城大败秦军。公元前 389 年,秦国调集五十万大军进攻魏国河西的阴晋,企图夺回河西失地。魏武侯采纳吴起建议,为阴晋数万守军举行庆功宴,依据立功大小安排座次、分配餐具与食物,宴会结束后还慰问赏赐有功将士亲属家人。此举极大激发了魏国士兵的斗志,听闻秦军来袭,纷纷主动请战。最终,吴起率领魏军以少胜多,秦军在阴晋被一击而溃。此役令秦国元气大伤,引发 “诸侯卑秦” 的局面,魏国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不过,公元前 387 年,魏军再次进攻秦国时,在武下被秦军打败,虽俘虏秦国将领识,但也显示出秦国在遭受重创后开始逐渐恢复抵抗能力。 联盟瓦解,内部分裂 在魏文侯时期,联合韩、赵组成三晋联盟,是魏国对外扩张的重要基石。然而,到了魏武侯时期,三晋联盟开始出现裂痕。公元前 386 年,赵国国君赵敬侯刚即位,其堂兄弟赵朔在魏国支持下发动叛乱,欲夺取君位。叛乱失败后,魏武侯竟派兵帮助赵朔攻打赵国邯郸,结果被赵军击败。公元前 383 年,赵国在刚平筑城入侵卫国,魏国不满,双方在兔台爆发大战,魏军取胜并夺取赵国刚平。公元前 372 年,魏、赵两国又爆发北蔺之战,魏军再次获胜。这一系列战事,使维系了几十年的三晋联盟逐渐瓦解。赵、韩两国为应对魏国的强势,开始联手制魏,魏国在中原地区面临着来自昔日盟友的强大压力。 东进伐齐楚,拓展势力 在向西稳固防线的同时,魏武侯也积极向东扩张,与齐国、楚国展开激烈争夺。公元前 380 年,齐国攻打燕国,夺取桑丘,魏国旋即出兵攻打齐国,一直打到桑丘。公元前 378 年,狄人在浍水打败魏军,但这并未阻挡魏武侯东进的步伐,他指派吴起率军再次攻打齐国,一直打到灵丘。公元前 373 年,魏国攻打齐国,兵临博陵。公元前 371 年,魏军挥师南下,进攻楚国,成功占领鲁阳。通过这些军事行动,魏国在东方的势力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增强了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 用人之失,隐患暗生 弃用吴起,自毁长城 魏武侯在用人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吴起的处理。吴起能力卓越,在军事与政治领域均有杰出表现,曾为魏国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创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多次击败秦军,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统治。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先是选择能力与资历远不如吴起的田文为相,吴起对此深感不服。田文虽有其优势,能在魏武侯即位初期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但在统军、治国、用兵等多方面确实不及吴起。后来田文死后,魏武侯又任用自己的女婿公叔痤(一说王错)为相。公叔痤因嫉妒吴起的才能与功劳,担心其地位受威胁,便利用魏武侯生性多疑的特点,设计排挤吴起。最终,吴起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吴起的离去,是魏国的巨大损失,不仅使魏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也削弱了魏国在军事战略与军队建设方面的优势。 未立储君,身后大乱 魏武侯在世时,未能妥善处理继承人问题,直至去世都未册立太子。这一疏忽导致他死后,两个儿子魏䓨与魏缓为争夺君位爆发激烈内乱。公元前 370 年(一说公元前 371 年),魏武侯去世,魏国内乱随即爆发,这场内乱严重消耗了魏国的国力,使魏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韩、赵两国趁机利用魏国内乱,联手对魏发起浊泽之战,企图分裂或控制魏国。虽然最终魏䓨获胜,成为魏惠王,但魏国内乱已对魏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魏国在战国纷争中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 身死国乱,影响深远 公元前 370 年,魏武侯结束了他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争议的一生,谥号 “武侯”。他在位的 26 年,魏国在军事上继续保持强大,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魏国的霸业。但他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如用人不当致使人才流失,未妥善处理继承人问题引发内乱,以及在外交上破坏三晋联盟,使魏国四面树敌,为魏国的未来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在他之后,魏国开始由盛转衰,逐渐失去在战国初期的绝对优势地位。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其 “武侯侵暴邻国而魏业日衰”,恰如其分地指出了魏武侯的行为对魏国国运的负面影响。魏武侯的一生,成为了魏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的事迹与决策,也为后世君主在治国理政、用人选才与战略决策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与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