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商鞅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

商鞅[春秋战国][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像 河南濮阳市濮阳人物
商鞅,亦称卫鞅,卫国人。是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役使、压迫,实行弱民、愚民政策,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奖励耕战。军事上,他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鞅之法不仅存于秦,亦存于汉乃至后世。
商鞅:战国变法巨擘与法家思想的践行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因出身卫国(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一带),故又称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于商邑(今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号为商君,史称商鞅。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其主导的“商鞅变法”不仅彻底重塑了秦国的国家体制,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源头。

一、早年经历与入秦契机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阶层,是卫国国君的庶出后裔。卫国虽为姬姓诸侯国,但在战国初期已沦为弱国,依附于魏、赵等强国,政治格局狭小,难以施展抱负。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学”,对法家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推崇李悝、吴起的变法实践——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尽地力之教”与《法经》,吴起在楚国的军事与官僚制度改革,都为他后来的变法提供了重要参照。

青年时期,商鞅离开卫国,前往当时的中原霸主魏国,投奔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侍从官)。公叔痤是魏国重臣,深知商鞅的才能,曾在临终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称其“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若不用则应“杀之,无令出境”。然而,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年老昏聩,并未采纳其建议,既未重用商鞅,也未加害于他。商鞅在魏国的数年,虽未获重用,却系统研习了魏国的法治体系与军事制度,尤其对《法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后来的变法积累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地处西陲,经济落后,政治保守,常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且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屡遭败绩,河西之地(今陕西东部)被魏国占据,国力衰弱。秦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承诺“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闻讯,认为秦国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绝佳舞台,遂毅然离开魏国,西入秦国。

二、面见秦孝公与变法主张的确立
商鞅入秦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得以面见孝公。初次会面时,商鞅以“帝道”(尧舜禹的治国之道)进言,孝公毫无兴趣;二次会面,他转而阐述“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孝公仍不为所动;第三次,商鞅提出“霸道”(富国强兵的权术与法治),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连谈数日仍意犹未尽。这次对话不仅展现了商鞅对不同治国理念的深刻理解,更凸显了他对战国时代“大争之世”本质的精准把握——在列国兼并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空谈仁义道德已无济于事,唯有通过强硬的制度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壮大。

秦孝公决心启用商鞅推行变法,但变法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主张遵循传统礼法,反对变革。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犀利论点驳斥守旧派,强调“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认为治国之道应随时代变化而调整。最终,秦孝公坚定支持商鞅,任命其为左庶长(秦国中级军政官员),赋予其主持变法的全权。

三、商鞅变法:分阶段重塑秦国体制
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维度对秦国进行系统性改造,其核心是“法治”与“耕战”,即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激励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与军事征战,实现国家力量的快速积累。

(一)第一阶段变法(公元前356年):破除旧制,奠定基础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秦国旧贵族凭借血缘关系世代享有爵位与俸禄,无需建功即可坐拥特权,严重阻碍了人才流动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商鞅颁布“军功爵制”,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士兵在战场上斩杀敌人甲士一人,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军官带领士兵斩获敌首达到一定数量,可晋升爵位。军功成为获得爵位、田宅、仆役的唯一途径,彻底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激发了军民的战斗意志。

2、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秦国传统的分封制与采邑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县设县令(行政长官)、县丞(辅佐县令)、县尉(军事长官),均由国君直接任命,对中央负责。郡县制的推行,使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国君对地方的控制,为后来大一统王朝的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商鞅认为“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因此将农业生产视为国家的根本。他规定,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家庭,可免除徭役;从事商业或因懒惰而贫困者,其全家将被收为官府奴婢。同时,通过调整赋税制度,鼓励垦荒,将秦国的荒地与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推动了秦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4、颁布《秦律》,推行连坐法  
   商鞅以魏国李悝的《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实际,制定了《秦律》,强调“法不阿贵”“刑无等级”,无论贵族还是平民,触犯法律均需严惩。为强化法律的执行,他推行“连坐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相互监督,一家犯罪,邻里若不告发,则一同受罚;告发者可获与军功同等的奖励。连坐法虽严苛,却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起严密的社会控制体系,确保了变法措施的落地。

5、统一度量衡与移风易俗  
   规定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便利了赋税征收与商品交换;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增加户税来源,同时削弱宗族势力对国家权力的干扰。

(二)第二阶段变法(公元前350年):深化改革,巩固成果
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秦国传统的“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九块,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农民需先耕种公田,再耕作私田,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按土地数量征收赋税。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秦国农业的商品化与规模化,也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迁都咸阳,构建新政治中心  
   公元前350年,商鞅建议秦孝公将都城从雍城(今陕西凤翔)迁至咸阳(今陕西咸阳)。咸阳地处关中平原中心,交通便利,便于控制全国,且远离旧贵族势力盘踞的雍城,有利于摆脱守旧势力的干扰,为变法的深入推行提供了地理与政治条件。

3、统一度量衡与社会管理细化  
   进一步完善度量衡制度,颁布标准的铜权、铜量(如“商鞅方升”),确保全国计量标准的统一;同时加强对人口的管理,推行“户籍相伍”制度,详细登记人口数量、年龄、职业等信息,为赋税征收、徭役征发与军事动员提供精准依据。

四、变法成效与秦国崛起
商鞅变法的推行,使秦国在短短数十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被中原诸国轻视的“西戎之国”蜕变为军事与经济强国:

经济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储备充足,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的对外征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军事上:秦军战斗力大幅提升,“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在与魏国、韩国、赵国等国的战争中屡获胜利。公元前341年,商鞅率军击败魏国,收复河西之地(今陕西东部),彻底改变了秦魏之间的力量对比,使秦国成为关东诸国不敢轻视的军事强权。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旧贵族势力被极大削弱,国家行政效率显著提高,为秦国后来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人生结局与历史影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早年曾因触犯新法而被商鞅处罚(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分别被处以劓刑与黥刑),对商鞅心怀怨恨;同时,旧贵族势力趁机反扑,诬告商鞅“欲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

商鞅试图逃往魏国,但因他曾率军击败魏国,魏国拒绝接纳;返回商邑后,他率领家臣与邑兵抵抗秦军,最终战败被杀,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其家族也被灭族。尽管商鞅本人结局悲惨,但他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并未被废除,秦惠文王及后世秦国君主继续沿用商鞅确立的制度,使秦国沿着富国强兵的道路不断前进,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

商鞅的历史影响远超其个人命运:

制度层面:他所确立的郡县制、军功爵制、土地私有制、法治体系等,被后世王朝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要素,影响中国历史两千余年。
思想层面:商鞅的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重刑轻罪”,虽在后世常被儒家思想所掩盖,但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历史进程层面: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秦的统一则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推动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历史评价与争议
商鞅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争议:

肯定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商鞅是“中国六大家之巨子”,其变法“为三代以下唯一之雄主”提供了制度支撑。
批评者:儒家学者多指责商鞅变法“弃礼义而尚刑法”,导致秦国“刻薄寡恩”;司马迁也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人也”,其悲惨结局是“作法自毙”的结果。

客观而言,商鞅是战国时代“大争之世”的产物,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唯一目标,虽手段严苛,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国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他的一生,是法家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诠释,也是改革者在历史洪流中以个人命运换取制度变革的悲壮写照。

作为河南濮阳市濮阳籍历史人物,商鞅的思想与实践不仅是濮阳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2 16:41
上一篇:郭奇下一篇:卫慎公
秦国名将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战国时期纵横家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赵国开国国君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拨乱反正,开启燕国振兴之路的关键君主
跌宕半生,见证魏国兴衰
魏国第二位国君
战国新锐
秦国崛起的变革先锋
战国乱世中艰难求存的魏国君主
飘摇岁月中奋力周旋的魏国君主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于变革中推动燕国发展的君主
艰难维系魏国的守土之君
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