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甲[清][公元1876年-1898年,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 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人物 张三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武状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张三甲,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十月五日生于开州(今河南濮阳)户部寨村,一个清贫而又尚武世家。自幼因受父辈熏陶学到不少招数,及长武艺日精,不管是枪、刀、剑、戟,还是弓箭、软鞭等各有独到之处,尤以大刀起舞称著乡里,其弟冠甲及武友们虽随三甲同时苦学练习,但是不及三甲所学精熟。其父见三甲虽十五、十六岁已成彪形大汉,又兼膂力过人,是块以习武成大器的料,就送他到杨什八郎村拜开州武林高手杨国昌为师,以期三甲报效国家、光宗耀祖。杨师傅精心教练、指点,三甲谨遵师训,刻苦求学,武艺日臻上乘。百八十斤的练武刀耍起来如盘龙翻舞,套数多变,跑马射箭又百发百中。 张三甲(1876年-1898年),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是直隶大名府开州(今河南濮阳)人,为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也是濮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出身武学世家 清光绪二年(1876年)10月5日,张三甲出生于开州户部寨村一个贫寒的武生家庭。其祖父张增身材高大强壮,年轻时外出做工,偶遇民间武林高手,结为异姓兄弟后习得几路拳术。回乡后,张增在农闲时练拳习武,并创办了张家武术馆,使得张家武术逐渐发展起来。父亲张耀田也身具较深武术功底,母亲申氏是当地枣科村贫家女,身材高大,勤劳善良,善于理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张三甲自幼便受到武学熏陶。 ### 自幼习武天赋异禀 张三甲自幼聪慧过人,长方脸膛、宽额、高鼻梁,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七八岁时,就因目睹家中父辈练武,开始模仿习拳练武,凭借天赋和努力,很快掌握了很多招数。 随着年龄增长,张三甲一边劳动一边习武。他常在耕作之余练习跑马射箭,后来他练习骑马射箭的小路被人们称为“跑马路”。十四、五岁时,他已长成彪形大汉,精通刀枪剑戟,骑马射箭更是百发百中。有一次,他手持大刀练武,看到邻居家门前数百斤重的石狮子,竟能大叫一声将其举过头顶,然后又稳稳放回原地,面不改色,其惊人神力令周围人赞叹不已。 ### 拜访名师武功精进 张三甲十六、七岁时,杨什八郎村的杨金光看重他的武功与为人,不顾张家家境贫寒,将女儿杨勉嫁给了他,杨家还经常接济张家。后来,为博采众家之长,张三甲拜杨什八郎村武林高手杨国昌为师。 在杨国昌的悉心教导下,张三甲习武更加刻苦。杨国昌对他倾囊相授,还常与他对打练习,张三甲的武功因此不断精进。他能将一百八十斤的大刀舞得套路多变,令人目不暇接。杨国昌曾在《教泽序》中称张三甲“弓、箭、刀、石,色色冠群”,并感叹“吾弟子盈门,惟有三甲罕见也”。 杨国昌去世后,张三甲又遇到了名师杜同春。杜同春武艺精湛,是己丑科乡试举人,庚寅科会试后被任命为蓝翎侍卫。在杜同春的教导下,张三甲深得其真传,武功进一步提升。 ### 乡试中举初露锋芒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三甲参加直隶大名府乡试。他凭借扎实的武功功底,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位列第三十一名,正式考取武举人。中举后的张三甲更加勤奋,闻鸡起舞,武艺日臻精道。 ### 会试夺魁殿试称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于京城开武科。张三甲欲进京参加武会试,但因家境贫寒,缺少盘缠,后在岳父杨金光的资助下,才与弟弟张冠甲等人踏上进京之路。 当时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多出自豪门富户,且很多人都拜师于清廷中有名望之人,张三甲也拜师于恭亲王奕䜣。会试考试包括弓、箭、刀、石等项目,张三甲在这些比试中表现极为出色,成绩全部位列榜首,一举考取会试第一名,成为会元。 随后的殿试中,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张三甲手提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一出场便引得众人哗然。他摆定架势,挥舞大刀,刀光霍霍,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在他拉弓射箭时,因右手大拇指上的骨扳指忘记摘掉,导致大刀落地。但张三甲处变不惊,一边用牙齿咬掉骨扳指,一边用右脚猛力一搓,挑起大刀顺势握住,接着又接连使出数招,架势震惊全场。 光绪帝看后龙颜大悦,欲钦点张三甲为状元。此时,却有举子不服,欲与张三甲比试。张三甲随手将大刀插往地下,刀把入地三尺有余。对手见状,大惊失色,深知不敌,连忙认输。最终,张三甲以一甲第一名的成绩夺魁,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及第,并被授予御前头等侍卫。 ### 状元回乡英年早逝 张三甲考取武状元后,京城内外众多武举及官员纷纷前来庆贺。他在京城各处巡视时,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时局的混乱,深感即便自己武功再好,也难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心中郁闷不已,同时又十分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即将临产的妻子。 不久后,张三甲向恭亲王奕䜣奏请回乡,未等光绪皇帝恩准,便匆忙离京。他轻装简从,不让手下惊扰地方官员和百姓。但途中因手下兑换铜钱遭受勒索,不得已挂出“状元及第”的红灯,消息最终传至大名府,开州官员亲赴大名府迎接。 回到家乡后,张三甲的妻子杨氏临产生下男婴,他为儿子取名为张京元。一时间,前来张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大名府送来光绪皇帝钦赐的“御前侍卫”金匾,开州府送来“状元及第”的金匾,乡亲父老也送来“会元”金匾。由于张三甲家庭拮据,只能临时搭建竹木牌坊,挂起这三块金匾。 然而,张三甲因忙于应酬众多访客,加上旅途劳顿,且心忧朝廷,回乡十余日便患病不起。虽经多方诊治,但最终无效,患病一个多月后,张三甲病逝于家乡开州,终年22岁。张家将他葬于他曾在户部寨练功的“跑马路”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筹议变法,提出停罢武科的建议,后清廷以光绪皇帝谕旨下令废除武科。戊戌科因此成为最后一届武科,张三甲也成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位武状元。 张三甲虽英年早逝,但他作为武林界的杰出人物,其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至今仍被家乡人民传颂。后来,人们为弘扬张三甲的武德和精神,将张家武术馆改名为“状元武馆”,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无数后人习武强身、报国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