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唐][公元683年-727年,唐代名僧,著名天文、风水学家] 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物 一行,俗名张遂, 又称沙门一行 、一行阿阇梨,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中国密教奠基人之一。唐初功臣张公谨后裔。 一行少时博览经史,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因撰写《大衍玄图》及《义决》而名声大噪。为躲避武三思笼络,21岁时出家为僧 ,拜嵩山普寂禅师为师。景龙四年(710),为避开韦安石的征召并寻找更多的学习机会,一行前往荆州当阳山跟随惠真学习戒律。又南下天台国清寺,跟随隐名大德学习历算之术 ,后结束游学回到荆州。开元五年(717),奉赦入京,开始从事宗教和天文工作。开元九年(721),一行受命编制新历,先奏请制造黄道游仪并发起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后于开元十三年(725)正式开始编制。期间,协助印度僧人金刚智、善无畏翻译经书,并着手撰写《大日经疏》。开元十五年(727)圆寂,谥号为大慧禅师。 在佛教传播与发展方面,一行被奉为中国密教的祖师之一,融汇禅、律、天台和密教思想,翻译诸多佛教经典,其协同善无畏翻译并作疏解的《大日经》是胎藏密教的最基本要义。 在天文学方面,一行将密教与本土天文学进行融合 ,把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研究推向新高度。 其主持制定的《大衍历》终结百年历法争议,奠立后世历法基本模型;与梁令瓒合作,制成铜浑天仪和黄道游仪,推动天文观测技术发展;在天文观测中发现恒星移动的现象;组织世界上首次子午线一度弧长科学测量,为大地天文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出身显赫与幼年聪慧 一行出生于弘道元年(683年),其家族在初唐时期地位显赫。曾祖张公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功臣,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后跟随李靖攻打突厥,战功赫赫,封邹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八位。祖父张大素任怀州长史,但到武则天时代,张氏家族逐渐衰微,一行的父亲张擅仅为武功县令。 一行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历象、阴阳和五行学说,且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当时道士尹崇博学多才,家中藏书丰富,一行拜见尹崇时,借回扬雄的《太玄经》阅读。几日之后便归还,称已领悟书中旨趣,并拿出自己所著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为震惊,称他为颜回再世,一行由此名声远扬。 ### 出家为僧与四处求学 长安三年(703年),一行的父母相继离世,他产生了厌世情绪。此时,武三思仰慕一行的学问和操守,想与他结交,一行不愿与权贵往来,便躲藏起来,不久后出家为僧,法号“一行”,取自《文殊说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 一行先是师从普寂禅师,在嵩山隐居,以博闻强记扬名于僧众。睿宗即位后,敕令东都留守韦安石按照礼节征召一行,他坚称患病,推脱不去。后来,一行到荆州当阳山,师从沙门悟真学习梵律。离开当阳山后,他南下天台国清寺,向一位隐名的僧人学习历法,学成后返回当阳山。在这期间,一行广泛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知识,为其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 奉敕入京与深受赏识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命令一行的族叔、吏部郎中张洽带着敕书到荆州强行征召一行入朝为官。一行到京城后,被安置在光太殿,唐玄宗数次亲自拜访,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开元八年(720年),南印度人金刚智来到长安传授金刚界密法,一行拜其为师学习瑜伽密教,共同翻译了《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4部7卷。同时,一行也拜善无畏为师,接受胎藏、持明密法,并帮助善无畏翻译了《大日经》《苏悉地经》《苏婆呼童子经》等多部佛经,推动了佛教密宗在唐朝的流行,成为密教大师,被视为真言宗的祖师之一。 一行深受唐玄宗赏识和信任。开元十年(723年),永穆公主出嫁时,唐玄宗起初敕令有司依照太平公主出嫁时的旧制准备婚礼,一行认为太平公主骄横僭越获罪,不能引以为例,唐玄宗接纳了他的建议,收回了敕令。 ### 天文历法成就之路 开元年间,主要推行的历法是李淳风的《麟德历》,但随着时间推移,误差逐渐增大,几次预报日食都不准确。经宰相张说推荐,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 为编制新历,一行认为需先改进观测仪器。开元九年(721年),他与府兵曹参军梁令瓒在李淳风所造的浑天黄道铜仪基础上,设计了黄道游仪,两年后制作完成。黄道游仪能表示月亮轨道的变化和岁差的变化,可用于观测日月运行,测量二十八宿的距度和去极度,一行还用它测定了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并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情况。 之后,一行又与梁令瓒等人共同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以水为动力模仿天体运行,并可以测定时间的仪器。其置有代表太阳和月亮的转轮,圈环上刻有周天度数和星宿位置,能自动绕轴旋转,每天自转一周。底部还有两个木人,每刻击鼓,每时辰撞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比西方早了六个世纪。 仪器准备就绪后,一行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天文观测。此次测量范围极广,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等十三处。其中,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黄河两岸平原地区测量了四个点,通过测量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是世界上首次对子午线的科学测量,比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等人早了近一个世纪。 ### 历法大成与离世 开元十三年(725年),一行正式开始撰写《大衍历》。经过两年时间,参考《九执历》,编成草稿。《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其九服晷影算法及其正切函数表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成就,其中建立了从0度到80度的每度影长与太阳天顶距对应数表,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 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一行在华严寺病情加重,唐玄宗召集京城名人到大道场为其祈福,病情曾略有好转。但同年十月八日,一行随唐玄宗从洛阳返回长安时,在新丰圆寂,享年四十五岁。一行圆寂时,《大日经疏》还没有完成,《大衍历》也仅为草稿,后由张说、陈玄景整理草稿并撰写序文。次年八月十六日,唐玄宗正式颁行《大衍历》,该历后来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 思想贡献与著述颇丰 在佛教思想方面,一行从传统实相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大日经》的宗旨是“顿觉成佛入心实相门”,与禅宗的顿悟成佛一致。他把善无畏的三密说论证为方便三密、如来三密、三密相应成佛三说,持“一道四乘判教论”,认为不同佛乘和教义的区别在于对心实相认识的深浅,最终都归趣菩提大道。 一行著述众多,除了参与翻译多部佛教经典外,还著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等经文,天文学著作《法象志》和《后魏书·天文志》,《易》学著述《大衍玄图》《太玄经义诀》等,《全唐文》中也收录有其文章。 僧一行一生博学多才,在天文历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同时在佛教领域也有深厚造诣,对密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古代科技史和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