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三国][?-218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河南濮阳市清丰县人物 乐进,字文谦,阳平郡卫国县(今河南省清丰县)人。东汉末年名将。 乐进容貌短小,以其胆烈而成为曹操帐下吏,南征北讨。攻获嘉,斩俘数千。在官渡之战时,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又大破黄巾、雍奴、管承。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乐进任内击退关羽、苏非,降伏南郡蛮夷,又大破刘备的临沮长、旌阳长。后跟随曹操征讨孙权,获得假节。曹操自合肥归还,留下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逝世,谥曰威侯。后世将乐进称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乐进:三国曹魏名将的戎马一生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壮阔画卷中,乐进以其“骁果显名”的战将形象,成为曹操麾下不可或缺的军事支柱。这位籍贯为东汉东郡发干县(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的名将,虽史载生平细节简略,却以“每战先登”的勇猛与“戎马倥偬”的战功,在《三国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见证了曹魏集团从草莽崛起至三分天下的全过程,其军事生涯与人格特质,亦成为后世研究三国军事史的重要范本。 一、早年身世与投效曹操 乐进的生年在史书中并无确切记载,其故里发干县(今清丰县)在东汉时期属东郡,地处黄河下游平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片土地孕育的尚武风气,或许为乐进日后的军事生涯埋下伏笔。据《三国志·魏书·乐进传》记载,他“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可见其虽身材不高,却凭借过人胆识与勇猛气质,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发天下大乱,曹操于陈留(今河南开封)起兵,乐进闻风往投,成为其早期追随者之一。彼时曹操势力初兴,麾下虽有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将领,却缺乏能征善战的外姓猛将,乐进的到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最初的职务是“帐下吏”,负责军中杂务,但很快便以过人勇武获得曹操赏识。 为扩充兵力,曹操派乐返回故乡招募士兵。时值战乱,地方秩序崩坏,征兵难度极大,乐进却凭借乡梓号召力与果敢手段,成功招募到千余名壮士。这一功绩令曹操刮目相看,当即任命其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正式开启其军旅生涯。这一时期的历练,不仅展现了乐进的组织能力,更奠定了他在曹操军中“嫡系”的地位。 二、征战中原:从讨黄巾到灭吕布 乐进的军事才华,在曹操统一中原的战争中逐渐显现。初入军旅,他便参与讨伐黄巾余党,在濮阳之战中“先登陷阵”,斩杀敌方将领,首立战功。此战过后,他获封“广昌亭侯”,虽爵位不高,却标志着其“先登猛将”形象的初步确立。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乐进随军参与下邳之战。此战中,他率部猛攻吕布军防御工事,亲手斩杀敌方数名将领,为攻破下邳城立下汗马功劳。战后,曹操论功行赏,乐进因“先登有功”被擢升为“讨寇校尉”。这一时期,他与于禁、徐晃等将领协同作战,逐渐形成“曹营五子良将”的雏形,其作战风格以“迅猛突击”著称,尤其擅长在攻坚战中撕开敌方防线。 三、官渡显威:以少胜多的关键推手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这是决定曹操集团命运的关键战役。乐进在此战中迎来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他先是随曹操奇袭白马,斩杀袁绍部将颜良,打破袁军的战略部署;随后在延津之战中,率部追击袁军主力,缴获大量粮草辎重,极大削弱了袁绍的后勤补给能力。 最能体现乐进战功的,是他在官渡主战场的表现。当时袁绍军筑土山射箭压制曹军,乐进亲率敢死队夜袭袁军大营,烧毁其粮草囤积点,斩杀袁军大将淳于琼。《三国志》记载此战“进身先士卒,斫营夺旗,绍军大溃”,直接扭转了官渡之战的战局走向。战后,曹操破格晋升乐进为“游击将军”,并将其食邑增至七百户,使其成为曹魏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 四、南征北战:平定四州与荆州经略 官渡之战后,乐进奉命随曹操肃清袁绍残余势力,参与平定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的战役。在攻打袁谭、袁尚的南皮之战中,他率部强攻南皮城东门,身中数创仍坚持指挥,最终率先攻破城门,为歼灭袁氏集团立下头功。建安十二年(207年),乐进又随曹操北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中与张辽协同作战,大破乌桓骑兵,斩杀其首领蹋顿,彻底消除了北方边患。 随着北方渐趋平定,曹操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乐进奉命参与荆州争夺战。建安十三年(208年),他随曹操南征刘表,在当阳长坂坡追击刘备军,缴获大量物资。赤壁之战后,乐进留守襄阳,与关羽对峙于荆州前线。建安十八年(213年),乐进与文聘联手在寻口击败关羽军,又在青泥关大破其别部,遏制了蜀汉势力向荆州北部扩张的势头。《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其“讨关羽于寻口,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展现了其在水战与陆战中的全能战力。 五、封疆列侯:从折冲将军到阳安郡太守 凭借数十年的赫赫战功,乐进的地位不断攀升。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册封乐进为“折冲将军”,这一职务专为表彰“勇冠三军”的将领而设,足见其在曹营中的特殊地位。同年,他奉命率军平定陈兰、梅成等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曹魏在淮南地区的统治。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被任命为阳安郡太守,同时保留其军职,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阳安郡地处曹魏与蜀汉、东吴的交界地带,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曹操将这一要地托付给乐进,既是对其能力的信任,也是对其忠诚的肯定。在任期间,乐进推行“军屯与民屯并行”的政策,既保障了军队粮草供应,又恢复了地方生产,展现了其兼具军事才能与治理能力的综合素质。 六、名将陨落:身后荣光与历史评价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在阳安郡任上病逝,具体死因史载不详,推测与其常年征战积累的伤病有关。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追谥乐进为“威侯”,取“猛以刚果曰威”之意,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军事生涯的特质。 乐进虽未如关羽、张飞般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万人敌”,但其历史地位却得到后世史家的高度认可。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其与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合为一传,并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确立了其“五子良将”的历史定位。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乐进亦位列其中,与孙武、韩信等名将并列。 七、历史影响与后世记忆 乐进的军事思想与作战风格,对曹魏军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兵贵神速”与“先登夺气”,注重发挥精锐部队的突击作用,这一战术在官渡之战、南皮之战等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曹魏军队的标志性作战方式。其“每战必为先锋”的勇猛精神,也为后世将领所效仿,如唐朝名将秦叔宝便以“类乐进之骁勇”著称。 在其故里清丰县,乐进的事迹被代代相传。当地至今保留有“乐进营”“将军台”等历史遗迹,民间更有“乐进夜破濮阳城”“单骑闯曹营”等传说故事,虽多有演绎成分,却反映了家乡人民对这位名将的崇敬之情。清丰县博物馆现存有一块清代重修的“乐进故里碑”,碑文中“魏折冲将军乐公讳进字文谦故里”的字样,印证了其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系。 结语 乐进的一生,是三国时代无数武将的缩影——他们在乱世中凭借勇武与忠诚,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从发干县的一介勇夫到曹魏集团的开国名将,乐进以其“容貌短小而胆识过人”的反差形象,诠释了“自古英雄不问出处”的真谛。他的战功或许不如张辽那般耀眼,谋略或许不及张郃那般深远,却以“每战先登”的执着与“屡创奇功”的战绩,成为曹魏霸业的重要基石。 在河南濮阳清丰县的历史记忆中,乐进不仅是一位名将,更是地域文化的精神符号。他身上所体现的勇武、忠诚与担当,跨越千年历史,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正如《三国志》对其的评价:“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然与张辽、徐晃等俱为名将,世之良将也。”这简短的评语,恰是对这位三国名将戎马一生的最佳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