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藻[公元1867年-1944年] 贵州黔东南州黄平县人物 乐嘉藻,字彩澄,又写作采丞、彩丞、采臣,一字孟潜。1867年诞生于贵州省镇远府黄平州(今黄平县)一户富裕的书香人家,后随父母移居省城贵阳。 早年经历 乐嘉藻幼入私馆启蒙,同时承父教而具坚实旧学功底。他生而颖异,聪敏过人,早年就以学识才华闻名于黄平士林。1893年(清光绪癸巳年),乐嘉藻考中举人。当时,他个性耿介,豪侠仗义,贵阳名士敬其才德,多与他交游,如书画名家何威凤、反清志士平刚、算学奇才彭述文、毕节俊彦周素园等。在此期间,乐嘉藻大量购置新书、报刊,阅读“泰西诸学”,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让他明白了中国积弱的症结以及不变法无以图存的道理。 投身维新与教育事业 参加公车上书:1895年,乐嘉藻赴京会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牵头发起“公车上书”,乐嘉藻名列其中。他还曾署名奏折直上光绪皇帝,内容为主张全盘学习西方科学教育,“其措辞之激烈,以至于军机处留中不发”。 考察日本学务:戊戌变法失败后,乐嘉藻以提倡新学为己任,自费赴日本考察学务,购置图书、标本、仪器等,希望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寻找借鉴。 创办新式学堂:1902年,乐嘉藻与于德楷、李端棻、李裕增等人在贵阳次南门外雪涯洞(今贵阳二十七中所在地)创办公立师范学堂,乐嘉藻任协理。学堂经费除收少数学费外,概由乐嘉藻负担。他还积极延聘教员,当时贵阳缺乏新学老师,经与学校总理于德楷商议,邀请学堂附近武备学堂的日籍教师兼课,国文、历史科目则请张铭等人担任教员。该校为贵州新学教育培育了第一批本省师资。1904年,乐嘉藻与士绅于德坤合资创办贵州第一所新式学校蒙学堂。次年再创实质学堂。1907年,他开始主办贵州初级师范简易科学堂。 推动民主革命与地方政治 参与创办报刊与支持革命活动:1907年,乐嘉藻参与创办《黔报》,任编辑。他还结交张百麟,支持自治学社的革命活动。同年11月,乐嘉藻参与张百麟等三十余人在贵阳田家巷镜秋轩照像馆集会,成立“自治学社”,以“学会”之名而行“革命”之实,学会的宗旨是“合群救亡”,后经平刚介绍,自治学社加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 担任谘议局议长与参与请愿运动:1909年(宣统元年)贵州谘议局成立,乐嘉藻当选为议长,积极参加国会请愿运动。他三次赴京,为推动立宪奔走呼号。 参与贵州独立与军政府工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乐嘉藻参与调停自治学社、宪政预备会两党关系。11月2日,他与两党主要领导人张百麟、任可澄等“冒死入巡抚署开陈意见”,“要求和平独立”。11月4日,贵州军政府成立,乐嘉藻任枢密院枢密员、管枢密院总务股事。 民国时期的经历 滇军入黔与离黔游历:1912年3月2日,唐继尧率滇军武力颠覆了辛亥贵州军政府,夺取了贵州政权。乐嘉藻对此极为愤慨,愤然离黔,从此再也没有返回故乡。他出游南北各省,并撰写了《贵州党争事略》书稿一卷及《辛亥日记》,记录贵州辛亥革命的具体情况。 参与巴拿马博览会:1913年10月,乐嘉藻任直隶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干事。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任直隶出品展览会编辑主任。他对促成贵州茅台酒在该博览会获奖而成为世界名酒有重要贡献。当时,乐嘉藻是直隶商品陈列所负责人兼征集中国商品赴展负责人,茅台酒因品质优异获得专家高度认可,被评为世界名酒,获得奖章奖证,从此蜚声世界。 后期任职与著述:此后,乐嘉藻陆续任中央农商部主事、北平艺专教师等职。他晚年退而著述,1934年出版了《中国建筑史》三卷。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山著作,该书迄今为后学所必读。乐嘉藻从未受过任何建筑学专业熏陶训练,凭借一己之力,历经多年收集资料,到年过六十才开始整理成书。 维护国家尊严的义举 在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期间,日本教习金子新太郎等因日军攻占辽阳而欢呼狂歌,还函招学堂学生前来会饮同庆,学生们拟函拒之,竟遭日本教习殴打。乐嘉藻得知后,为维护国家尊严,在黑板上写道:“日本教师殴打中国学生,是本校的不幸事件,现正式提出交涉,暂行停课。”经过交涉无效后,在巡抚林绍年的支持下,他与于德楷辞退了日本教习。乐嘉藻将此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诉之成文,以《贵阳师范学堂日本教习殴辱学生事件》一文寄给远在日本的梁启超。梁启超接到文稿后,于当年十二月十五日将其文刊登在《新民丛报》,并撰以短评予以支持,乐嘉藻因此名播海内外,其刚毅之气赢得了华夏士人的钦仰和赞颂。 1944年春,乐嘉藻逝世于北平,享年77岁。他作为贵州清末民初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阅历丰富,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对贵州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